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山东交通学院
成果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掺量原状赤泥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以重量份数计。利用拜耳法赤泥原状下比表面积大、高碱性等特点,高碱性的赤泥在胶凝体系中除了具有反应物的角色,还可以作为碱激发剂使用,将其作为水泥掺合料、替代细集料、碱激发剂等多种功能,作为混凝土有效组分制备高性能混凝土。该发明采用原状拜耳法新鲜赤泥掺量在500kg/m以上,制备的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C60及以上,自然养护下,本发明高性能混凝土构配件经6个月时间观测无裂缝产生,抗冻融循环次数不低于300次;抗氯离子渗透性,56d龄期、6h总导电量(C)≤1000;抗渗等级达到P12;适合高抗渗性、高抗腐蚀性要求的场合。在海洋防护、人工岛礁、市政管廊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赤泥与回收粉、建筑垃圾、钢渣、铣刨料一样,是固体废弃物的一种。从资源循环的角度看,将拜耳法赤泥直接应用于混凝土工程,不仅可以有效地将环保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更是促进我国资源再生利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落实和体现,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社会意义。 因此,该专利技术不仅实现了大掺量赤泥的资源化利用,减少了大量占地及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还能带来优异的混凝土性能,实现了高抗渗性、高耐腐蚀性,具有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山东交通学院
成果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泥复合原状钛石膏基泡沫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以重量份数计,泡沫混凝土。本发明“三高”水泥用量相较于同强度等级的泡沫混凝土减少近30%,以无机聚合方式成功研发出轻质绿色混凝土,容重为500kg/m3-1000kg/m3的轻质材料,强度等级可达到10MPa;优化了混凝土的配方,使得在制备时仅需要拌合,既不需要蒸汽加压也不需要高温烘干,本发明解决了大量钛石膏堆放占地、存在污染风险、利用途径少等诸多问题,不仅可以直接利用原状副产钛石膏,还可提升钛石膏发泡混凝土抗压强度、软化系数等各项性能指标。泡沫混凝土可以部分替代传统建筑材料,减少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和消耗。水泥复合原状钛石膏基泡沫混凝土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能有效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实现节能降耗;水泥复合原状钛石膏基泡沫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能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原状钛石膏经过复合制备成泡沫混凝土,避免了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利用水泥复合原状钛石膏制备泡沫混凝土,可以减少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水泥复合原状钛石膏基泡沫混凝土的制备方法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该发明可用于软土路堤填筑、边坡置换、台背回填、高速公路路面基层和岸墙回填、屋面保温、内外隔墙等工程领域。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成果简介:可就锑化物超晶格长波红外探测器铍掺杂改性提供技术服务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成果简介:本项目以冶金企业节能减排为研究目标,以中低碳铬铁合金生产过程为具体研究对象,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的支持下,通过生产工艺变革、测控技术集成创新、流程再造和工程实现,攻克了喷溅计量和抑制技术、炉役延长技术、脱碳保铬技术、冶炼温度和碳含量在线检测技术及其它辅助设备的节能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创建了具有年产 5 万吨中低碳铬铁产能的氩氧精炼工艺生产线,解决了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电硅热法冶炼工艺耗能大、排渣多和流程长等问题,最终开发出用液态高碳铬铁水直接生产中低碳铬铁的氩氧精炼新工艺,在国际上开创了氩氧精炼铁合金产业化生产的先例。项 目 主 要 技 术 及 经 济 指 标 达 到 中 低 碳 铬 铁 单 产 电 耗3365kwh/t、排渣量 1.31 吨,比现行的电硅热法冶炼中低碳铬铁工艺节电 45.4%,减少排渣量 40.4%。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成果简介:极端条件下稳定、可靠半导体器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实用化的硅 Si、锗 Ge、砷化镓 GaAs 半导体器件,其最高工作温度限于 200℃以内,硅基的本征载流子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升高,掺杂载流子浓度受到抵制,在半导体的温度载流子效应和结温效应共同作用下,到 150~200℃时硅基是完全导电的状态,器件半导体性能崩溃。其中,半导体材料的禁带宽度决定了器件安全工作的最高温度,同时,器件的抗辐射能力也和禁带宽度有关,禁带宽度越宽,抗辐射能力越强。 本项目在异质结器件的设计上选用 p 型金刚石和 WO3 构成器件的核心部分,金刚石和 WO3的微观结构及电子运输性能上都具有较大的可调节性,并通过硼原子或其他材料的掺杂,改变其载流子浓度,调节禁带宽度;并将该结构制备成高温半导体器件,检验其高温下的电子传输性能,构建高温电子器件。该成果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地热监测、工业引擎、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成果简介:本项目是在国外相关研究基础上集成创新,研究用于风电机组的制动或传动系统中的高耐磨环保型摩擦片。解决目前摩擦片存在的含石棉、使用寿命短等问题。项目团队根据风电摩擦片的性能要求,研究制备了用于风电系统中的摩擦片。该产品主要成分为铜、锡、碳纤维和石墨等,产品主要是采用粉末热压烧结方法制备具有高耐磨性、稳定的摩擦系数、无污染、无噪音、磨损率低、导热性好、寿命长的摩擦片。而且由于不含石棉和铅,所以属于环境友好材料,是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的。关键技术内容有如下两方面:(1)环保成分设计:研究碳纤维添加量及添加形式对摩擦片的性能影响,解决由于成分中不含铅,导致难于获得适宜而稳定的摩擦系数的问题。(2)多孔性结构设计:多孔性结构设计有利于减少损伤制动盘和降低产生制动噪音的程度。因此,通过一定的碳纤维和颗粒硬质点来控制摩擦材料密度、气孔率、导热性等。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成果简介:碳纤维复合材料是具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双重用途的新型材料,具有轻质、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疲劳、抗腐蚀、导热、导电等特性。我校研发团队已研制出一套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预浸料制备工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以及成型模具的设计,完成实验室小试阶段,目前处于项目中试开发阶段。所研制出的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制品,弯曲强度>1100MPa;拉伸强度>400 MPa。已获授权发明专利 1 件,发表 10 余篇相关学术论文。 项目团队基于高性能碳纤维预浸布制造技术,制备出两种高性能环氧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该项目产业化推广应用后,可建成年产 800 万 m²碳纤维预浸布的生产线,产品可以直接推广到市场,将极大缓解国内供需矛盾,推动整个产业链快速发展,促进我国相关新材料的更新换代,解决工业、民用领域对先进复合材料的大量需求。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成果简介:项目团队研发出国内首创的三元水相悬浮聚合、湿纺二步法生产碳纤维原丝新技术,与吉林碳谷碳纤维有限公司通过校企合作,建成国内最大的 5000 吨/年碳纤维原丝生产线,开发出 1K、3K、6K、12K 碳纤维原丝系列产品。在此基础上,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替代美国 Akzo,Zoltek 和 Aldila 三大公司的产品,拓宽碳纤维在民用领域的应用。解决大丝束碳纤维原丝凝固成型、水洗、干燥致密化不均、牵伸不一致、上油不均等一系列难题,开发出 48K 大丝束碳纤维原丝,大幅提高单线产能,降低了生产成本,性能与 12K 原丝相当,价格同比降低 1/3 。48 大丝束碳纤维现已在吉林碳谷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吉林精工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投产,还远销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海外。48K 碳纤维在沪宁高速公路、上海轨道交通,武汉长江大桥等重大工程已得到广泛应用,累计共创产值 15 亿。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7 件,发表相关论文 40 余篇,2013 年、2017 年分别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以煤泥为原料,制备超纯碳材料,应用于多个领域。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成果简介:单晶材料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都有独特的应用。在基础研究中,经常会用到各种金属单晶试样,对其在不同条件下由各向异性带来的优异性能进行测试分析。或者在应用研究中,利用金属单晶作为基底材料,生长制备各种性能优异的新型功能材料; 主要技术指标(或参数): 1、真空度:<10-3Pa; 2、温度范围:600~1600℃; 3、最大温度梯度:30℃/cm; 4、生长速度:1mm/小时~100mm/小时。 应用领域: Al,Cu,Ni,Au,Ag等单质金属单晶体和双晶体,及CuAu、CuNi, FeAl等合金单晶。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宁夏高创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项目针对硅靶材体系基础材料理论和硅靶材生产工艺技术开展研究,符合国家和地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项目形成了硅靶材基础材料胚体制备电阻匹配理论体系,建立了电阻率匹配计算模型,能有效提高生产准备效率,保障产品电性能可靠性性;研究出烧结法制备硅锗合金靶材的新工艺,制备出硅锗复合新型靶材;开发出复杂形状和大尺寸薄壁管状硅基靶材精密加工技术,试制出长度800mm,壁厚小于6mm 薄壁管状硅靶材,产品满足市场使用要求。项目研究形成的平面带孔硅靶加工工艺、大尺寸薄壁管状硅靶精密加工技术、硅锗复合靶加工工艺,具有推广前景;建设了硅靶材加工生产线,具备扩产批量生产能力。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成果简介:项目研究开发的近零能耗清洁生产纳米SiC粉体的燃烧合成技术,符合自治区产业政策。项目研发了废硅粉的前处理工艺、燃烧合成微纳米碳化硅粉体关键技术和碳化硅粉体中试线,制备出了纯度大于95%的β-SiC粉体,研制出了容积为150升β-SiC粉体燃烧合成反应釜。项目申请专利10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发表论文2篇,产生团体标准1项,完成了燃烧合成β-SiC粉体中试生产线1条,培养了5名研究生。项目提出的利用宁夏地区光伏切割废粉自蔓延燃烧合成纳米β-SiC粉体技术具有创新性。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