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南京大学
成果简介:有机硅材料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能在苛刻的条件下,保持稳定的电气性能,经常用于半导体电子元件封装领域。与类似用途的环氧树脂、聚酯、聚氨酯及聚丁二烯封装料相比,有机硅封装产品具有硫化时发热少、减震、缓冲效果好以及耐热、耐寒、耐候性能优异等特点。超支化有机硅(HBSi)是一类主要以Si原子作为聚合物结构的支化点,主链中可含硅、碳、氧、氮以及其它杂原子、侧基为各种功能化基团的高度支化聚合物。由于其兼具有机硅聚合物和超支化结构带来的卓越性能,其在防腐抗污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耐热材料、光电材料等领域受到广泛应用。开展超支化有机硅树脂设计合成与制备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其在电子封装领域的应用潜力,将有望实现有机硅基耐“双85”型的高性能电子封装技术。本课题研究,基于此类新型超支化有机硅树脂活性高、粘度低的特点探索其在电子封装材料中的应用,获得性能提升的复合材料,内容包括且不限于:(1)以新型结构功能一体化的超支化聚硅氧烷树脂为基础,优化有机硅电子封装材料基础配方,实现光固化型的3D打印增材制造;(2)通过复配改性填料实现性能集成,探索超支化有机硅基复合材料设计策略;(3)利用UV固化型超支化有机硅,突出可快速成型、耐高温等性能特点,开发新一代耐“双85”电子封装产品。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南京大学
成果简介:(1)半导体先进互联金属前驱体材料,不仅是半导体集成电路中金属互联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半导体技术向更高集成度、更小尺寸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互联金属前驱体材料的要求也日益严格,不仅需要材料具备高纯度、高稳定性、低电阻率等优良性能,还要求其能够适应更为复杂的制造工艺和更为严苛的工作环境。 2022年,项目团队基于Mo源产业基础,重点为围绕钨、钴前驱体设计,将特别关注金属配体生长初期,在金属性衬底(TiN、Co、TaN)和SiO2或Si衬底的表面化学吸附、形核位垒的问题。通过团队一年的攻艰设计W、Co金属为基础前驱体结构,获得基线商业钨前驱体、钴前驱体的TALD沉积验证,获得了最优化的生长工艺,得到了符合项目预期的金属钨膜和金属钴膜,同时,完成了三个新合成钴源的ALD沉积验证,获得了最优化的生长工艺,研究了多项工艺关键参数,液态钨源、钴源沉积得到的金属钨膜和金属钴膜符合项目要求,再通过理论计算其在不同衬底的吸附能、脱附能进行理论验证,均满足具有金属表面高选择性的新前驱体,并申请专利CN116987125A、CN117050117A。。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南京大学
成果简介:近年来,随着我国《橡胶助剂“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橡胶助剂的生产工艺需逐渐向绿色化、智能化、自动化、微型化发展。结合橡胶助剂行业现状,对新型绿色节能合成工艺的需求日益迫切。针对上述问题,南京大学王晓课题组借助微反应器和流动化学的优势,努力解决制约我国橡胶助剂行业发展的三废多、成本高、安全性差等关键问题,开发出了一种橡胶促进剂连续流生产工艺。该工艺将光催化氧气氧化技术与连续流微反应技术相结合,相较于传统工艺具有如下优势:(1)兼具过程强化和微型化的优势,极大提高了传质效率,反应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2)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于1m2;(3)使用氧气作为氧化剂,清洁安全;(4)原料完全消耗,副产物少;(5)特定波长的可见光可通过各种LED光源提供,能耗低。该方法可用于多种秋兰姆类橡胶助剂的合成,如二硫化四甲基秋兰姆(TMTD)、二硫化四苄基秋兰姆(TBzTD)。在100mL/h的通量下,分离收率在60%以上,最高可达94%。产品纯度高于传统间歇工艺。 该方法安全性高,效率高,无放大效应,过程易于控制,便于实现自动化、连续化,符合绿色生产的理念,有望实现对现有橡胶助剂生产技术的替代,也可作为一种连续流氧气氧化的共性技术推广。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南京大学
成果简介:课题组将分子轮滑(聚轮烷)和离子液体引入到聚丙烯酸酯交联网络中,从而制备出一种兼具优异拉伸性、高回弹性的导电离子凝胶。 基于离子凝胶优异的延展性、低滞后性、粘附性和抗疲劳等特性,研究人员设计了一款无线控制的快速响应人机交互系统。其中低滞后性的离子凝胶作为柔性传感单元,在采集手腕运动信号时,能够实现较低的信号采集延迟,从而可以实现对微型小车的快速移动控制。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南京大学
成果简介:在临床上,骨损伤是仅次于输血的第二大病例。运动,事故和病变所导致的严重骨损伤病例在整个骨损伤中所占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要修复这种严重的骨损伤就必须借助于骨修复材料的参与。在骨修复材料领域,主要有三种材料:自身骨,异体骨和人造骨。由于众多限制,前两种材料的使用范围很小,所以,骨修复中使用的绝大部分是人造骨材料。据统计,仅仅我国骨修复材料产品每年市场需求量为42亿元以上。另一方面,骨损伤病人在迅速年轻化,而传统的骨修复材料由于潜在的并发症众多而往往不适用于年轻人。这就迫切需要提出一种新的骨修复理念,同时,开发出新型骨修复材料,以取代市场上现有的产品,例如骨水泥(有机玻璃)等等。 本项目将宏观尺度的针灸刺激穴位用于治疗的理念,引入到纳米尺度,即利用一种纳米材料,羟基磷灰石纳米管,从外界去刺激和调控细胞的生长行为,诱导和激发细胞内在的功能,进而实现对骨组织等损伤的修复。也就是利用构造新材料的生物物理作用而不是药物的化学作用实现对病症的治愈。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南京大学
成果简介:“免喷涂材料”是指无需喷涂、环保的材料。相比传统改性塑料而言,免喷涂材料具有丰富的色彩、良好的表面光泽、满足多元化的美学需求、良好的耐化学腐蚀性和耐刮擦性能、更加环保、100%回收再利用、综合使用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它是环保材料中最有颜值的,又是高颜值材料中最环保的。免喷涂材料的加工方式可以采用注塑、吹塑、压铸、挤出等成型方式,因此免喷涂材料的应用领域也十分广泛。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南京大学
成果简介:随着化石燃料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硅基太阳电池虽然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应用,但其存在成本高、效率低、制备工艺复杂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基于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钙钛矿太阳电池是一种新型光伏技术,具有高效率、工艺简单、易制备等优点。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吸收、光致发光和电导率等性质,使其成为光伏材料的理想选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尽管钙钛矿太阳电池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待解决问题,包括材料纯度、生产成本、良品率等问题。以上问题的本质在于当前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无法满足高性能电池的要求,亟需从基础材料端开发高性能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南京大学
成果简介:研究团队在Micro-LED材料外延、芯片制造与转移、全彩化集成、驱动设计与集成方面完成全技术链布局。团队掌握波长调控外延技术、全尺寸LED芯片与转移技术、RGB全彩化基础技术以及驱动设计与集成技术,实现Micro-LED动态图像显示。相关技术完成转化与应用,并荣获省部级/协会奖励,参与国内Micro-LED产业规划。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南京大学
成果简介:上个世纪80年代,MBE作为一种尖端技术,国外就对中国进行了技术封锁,禁运中国。甚至在今天,MBE仍然属于美国对中国出口的管制类产品,每一台都要经过复杂的审批过程。最近中美的贸易摩擦,导致了再次禁运。由此,我们必须发展中国自主的分子束外延设备。 本项目的产品就是真空领域高端的薄膜生长系统,分子束外延生长系统(MBE)。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南京大学
成果简介:一类基于微生物/酶诱导离子仿生矿化技术,由微生物/酶、尿素、钙源/镁源组成的具有早强和吸碳特性的新型胶凝材料。 解决问题:低渗透性地质材料注浆难问题;水泥等传统胶凝材料终凝时间久问题(27天),本材料48小时;岛礁等远离陆地区域材料远距离运输难问题,本材料大部分组分可原位获取;水泥等传统胶凝材料碳排放高问题,本材料符合国家双碳目标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南京大学
成果简介:光伏组件最适宜工作温度是25°,每升高1°,能效损失0.4-0.5%!当前光伏工作温度大多60-70°。光伏配储政策受储能设施的低利用率影响,储能行业“建而不用”。光储设备缺乏热管理系统:低发电收益与安全隐患。 解决方案三大核心技术: 协同蒸发/辐射水凝胶降温技术 光纤温度传感实时监测技术 压电滤波器高速解调技术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南京大学
成果简介:团队针对传统电学压力传感器封装体积大、测量范围小、精度不足、易受电磁干扰和耐极端环境差等缺点,发展了基于激光测量技术的高精度光学MEMS压力传感器和高性能解调设备。该成果全面对齐国外FISO、OPSENSE同类产品,并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超越。相关技术与成果已发表多篇论文,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并授权,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创青春光电子信息类铜奖等荣誉。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