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成果简介:聚甲醛(POM)是第三大通用工程塑料,被誉为“超钢”或者“赛钢”,但存在对缺口敏感、韧性差等缺点,极大限制其应用范围。针对现有技术瓶颈,本项目通过反应性共混在POM基体原位构筑“弹性体纳米富集区”,制备出一种新型 “刚韧平衡”的高性能POM合金材料,其缺口冲击强度提升至50 kJ/m2,断裂伸长率高达530%,拉伸强度超过50 MPa。本项目制备简单,利于规模化工业生产,且这种新型POM复合材料兼具高机械强度、高韧性、耐磨、耐腐蚀和耐油等特性,有望替代铜、铝等有色金属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化工、机械、电子等领域。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成果简介:无表面活性剂制备特定形貌、晶相、组分和几何分布的负载型金属异质结构纳米晶碳基复合材料,无需后处理,可直接应用全pH电解液内电催化全解水和CO2还原为高附加值产物,并且催化剂具有光增效电催化响应。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成果简介:针对PLA单丝生产的细度、质量、生产效率的技术瓶颈,本项目优选PLA切片,对切片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实现稳态纺丝;精准调控PET设备中的干燥、纺丝、冷却、牵伸-定形-卷绕、母丝分纤的设备及工艺条件,经过柔性化设计,在PET多孔纺丝设备上加工PLA纤维;通过纺丝、冷却吹风、牵伸等纺丝关键工艺研发,形成PLA纤维的纺丝-牵伸一步法工艺,纺丝速度高达4300 m/min;将多孔喷PLA母丝进行单丝分纤工艺,形成PLA单丝的一步法生产流程,实现了PLA母丝的最大12根单丝可控分纤成形;利用多级牵伸技术调控PLA纤维的力学性能及均匀性;单丝细度为23-33 dtex,力学强度为3.44cN/dtex,条干不匀率为1.4%,符合FZ/T 54108-2018(聚乳酸单丝)标准中优等品的要求。研发了原液着色PLA单丝、液晶PLA单丝、原液着色液晶PLA单丝,对PLA织物的染深色、染色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的技术研究。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成果简介:项目组自主研发了工业化多针头静电纺丝设备,包括恒压供液多针头静电纺丝装置、纺丝车间温湿度控制装置、接收卷绕装置、分切装置、残余有机溶剂回收处理装置,并且对系列装置进行了优化。解决纺丝温湿度调控、纺丝液中添加纳米颗粒的均匀分散问题,规模化制备了具有自支撑、高强度、耐折损的PVDF纳米纤维膜;利用改性技术研发亲水性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的PVDF滤膜;通过静电纺纳米纤维膜复合技术,研制了多级结构梯度滤材,实现半导体抛光液用纳米纤维膜滤芯的工程化应用。技术产品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宁波大学
成果简介:适用于沙漠/干燥地区光伏削峰填谷式储能器件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宁波大学
成果简介:该技术利用高灵敏度磁传感器阵列(超导量子干涉器件,原子磁力仪),提供了亚飞特水平感应磁场准确测量,实现锂离子电池磁化率快速成像,能够定位识别电池制造过程污染粒子、机械应力损伤区域,计算电池容量、使用寿命以及弛豫电流等关键核心参数。非侵入式磁化率检测技术完全避免了电池拆解,提供了一种大规模电池样品快速测量可能性,覆盖整个电池生命周期。与现有的X射线,红外成像、功能核磁共振以及超声技术相比,更加经济高效,并且具备可拓展部署、检查速度快的明显优势,对于电池检测的科学研究和工业电池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团队自主研发了原理样机,并申报相关知识产权。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成果简介: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兼具耐高温、抗冲击和可回收等综合特性,赋能宽体大飞机等新一代航空装备的高质量发展。激光辅助自动铺放原位成型技术,将自动化铺放与原位固结技术集成一体,可为未来航空高性能复合材料构件向尺寸大型化、结构功能一体化和制造过程绿色化方向发展提供保障。采用激光辅助原位固结工艺制造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固定翼无人机机翼,利用激光光场、温度场和压辊压力场的耦合作用,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固定翼无人机机翼高质量、高精度和高效率制造。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成果简介:在清洁能源新型材料产业领域,本团队针对水系锌基电池的三大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创新。(1)可逆锌金属负极,通过在表面引入均匀致密的二维纳米结构保护层,实现了锌的均匀成核与生长,有效避免了枝晶问题,提升了负极的循环稳定性。(2)针对电解液和隔膜的稳定性问题,我们通过调整电解液的传导效率和锌离子溶剂化层,抑制了电解液分解和负极的副反应,实现电池-30°C低温运行。(3)新型石墨烯基正极材料的研制上,我们采用MOFs为前驱体,开发了一种新的高温碳化和碱浸泡制备方法,成功制备出具有高功率性能的二维组装结构正极材料,显著提高了电池的整体性能;基于此还开发了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电解海水制氢材料。这些技术突破为水系锌基电池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成果简介:本成果为新型防腐涂层材料,采用聚多巴胺(PDA)对纳米材料六方氮化硼(h-BN)进行改性,解决了h-BN在环氧中的分散性差的问题,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插层亚硝酸根离子的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MgAl-LDHs)。结果表明,与纯环氧树脂相比,采用PDA修饰的h-BN及h-BN@LDHs复合防腐材料能延长涂层失效时间,其主要归结于:(1)添加氮化硼纳米片延长了腐蚀介质的扩散路径,并提高了涂层的机械性能;(2)MgAl-LDHs作为缓蚀剂有效吸附氯离子,避免金属基材发生腐蚀,二者产生了协同效应。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
成果简介:针对传统等温化学气相渗透工艺的生产周期长、前驱体利用率低、能耗大等缺点,团队采用数值模拟建立了热解沉积机理、孔隙演变以及含多孔结构演变的传质模型,对大尺寸薄壁C/C复合材料构件进行CVI增密及热解碳涂层沉积工艺仿真模拟,并对沉积时间、沉积温度和沉积压力等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开发出新一代快速沉积工艺。对传统气相沉积炉进行改造,优化炉内温场流场,设计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备工艺。基于以上的设计优化,可以制备性能优异的热解碳涂层碳/碳复合材料,大幅降低工艺周期和生产成本,并实现了半导体、光伏用碳/碳(C/C)复合材料及热解碳涂层的产业化应用。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云和县科技局
成果简介:成果突破超高固低粘双组份A降粘技术、固化剂的低粘无单一功能溶剂的合成技术以及环氧增韧和耐候改性等关键技术,设计并制备VOC含量低、综合性能优良的超高固低粘防腐涂料产品,解决了传统的溶剂型环氧涂料中高VOC含量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符合绿色环保和可循环发展的要求。可在储能设备、新能源和船舶上应用,具有机械性能、防腐性、耐化学品性、电绝缘性等优点,低粘高固特性适用于高压无气喷涂、刷涂、滚涂。VOC含量低于 5%,耐 侯 性≥1000h、耐中性盐雾 ≥1000h,成本降低20%以上。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衢州市科技局
成果简介:面向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围绕有机溶剂分离过程中存在能耗高、工艺流程复杂等问题,开展高性能中空纤维分子筛膜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经过数十年技术攻关,解决中空纤维分子筛膜放大生产过程中关键技术与工程问题,建成国际首套中空纤维分子筛膜工业示范装置,较传统分离技术节约能耗50%以上,推动分子筛膜分离技术发展。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行业乙醇、异丙醇、四氢呋喃等有机溶剂分离纯化,技术成果获2019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