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成果简介:本研究通过Cu/Nb箔材卷绕,一次854芯多芯复合,获得了以Cu-Nb纳米芯丝作为增强相的高强高导Cu-Nb复合线材。并成功制备出截面尺寸为2.8×4.3mm^2的Cu-Nb复合线材,材料最高室温抗拉强度为1191MPa,电导率达到67%IACS,单根线长度达到210 m。获得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化高强高导Cu-Nb复合线材的工程化制备技术。制备的高强高导Cu-Nb导线已成功应用于高场脉冲磁体,初步实现了工程化应用。基于本项目开发的卷绕+集束法Cu-Nb复合线材工程化制备技术,成功中标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2024-2025年度高强高导铜铌复合线材采购合同,价值195万。项目研究期间在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材料导报,低温物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文章6篇,其中SCI收录2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其中授权2项,与西安理工大学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闽都实验室
成果简介:碳纳米管导电硅橡胶是一种新型的电磁屏蔽材料,以其高频屏蔽效能好同时具 有密封性,广泛应用于雷达、通信、 电子设备、通信枢纽、指挥所、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满足电子设备对 电磁兼容性能的要求。该项目研发的高性能新型碳纳米管导电硅橡胶的电阻更低,具有优异的电磁屏蔽功 能,尤其对高频电磁波,屏蔽效能可达 70dB 以上,可覆盖到 110GHz 频段;成型导电橡胶具有密度更低 (1.2g/cm² ) , 物理性能优异,低硬度,高拉伸强度,更好的弹性等特性,既可实现设备轻量化的要求,又可实现更好的防水性和气密性。每年在军用、民用领域实现新销售(替代国外产品)达 20 亿元,带动产 值达 100 亿元。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成果简介:本研究着眼于保水剂在农业及土地整治上的广阔应用前景,针对目前合成型高吸水性树脂吸水保水性能优良、但价格昂贵、耐盐性能差、生物降解性欠佳、吸水后凝胶强度不够等问题,从保水剂的吸水机理着手,以泥炭、褐煤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腐植酸为原料,采用反相悬浮聚合工艺,通过引入强离子性单体和阳离子单体以增强聚合物的吸盐水性能,同时将粘土矿物与聚合物吸水树脂进行原位聚合,并经过表面交联改性,旨在制备出一种具有保水控肥功能、内部适度交联、外部紧密交联的核壳结构复合多功能保水剂,并探索出一条低能耗、低成本和可操作性强的工艺路线,同时初步探索复合型保水剂在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上的应用方法,及其在土体结构改良上的效应。本项目制备的保水剂由于引入了腐植酸和无机粘土、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且在保持高性能的基础上、增强了材料的使用寿命,其在农田抗旱保水、作物保苗增产、荒漠治理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直接经济效益。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陕西长石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对于电子器件而言,一般情况下温度每升高 10°C,器件有效寿命就降30% ~ 50%,因此选用具有高导热系数的高端陶瓷材料对于提高元器件寿命,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研发的高端柔性铝基覆铜板,针对普通氧化铝陶瓷基覆铜板导热系数不高,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都相对较低,导致焊接无氧铜后在热循环过程中易于开裂,影响整个功率模块的可靠性等问题,研究陶瓷金属覆铜板,高耐电压,高导热,有利于于提高国产IGBT产品可靠性和寿命。本项目针对新能源汽车IGBT和大功率LED常用陶瓷基覆铜板大功率灯发热量大、电压高等现状,容易造成电路击穿等问题,导热低于 10 W/(m•K),耐压低于 3000V。研究开发新型陶瓷基覆铜板,导热系数大于 50 W/(m•K);耐电压大于 6000V 以上;板面幅宽 100-150mm,产品达到行业标准,形成企业标准1项。其研究主要是研究用于新能源汽车用高导热覆铜板的陶瓷粉体配方、陶瓷基板表面金属化技术和与全流程生产技术,使得开发的覆铜板产品导热系数能到达到 50W/(m•K)以上,耐电压大于6000V以上。帮助改善并提升国产IGBT可靠性和寿命,有利于提升IGBT产业链整体水平,最终完成国产替代,2021年全球新能源行业IGBT市场空间236亿元,预计2025年全球新能源行业IGBT市场空间达到近648亿元。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陕西陕煤启远科技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1万吨/年新型金属复合材料工业化示范项目基于首席科学家开发的通用性熔渗(熔铸)技术,重点开发铜铬合金材料、高强高导铜材料和铝基电子封装材料。本项目的成功实施将进一步拓展特有熔渗(熔铸)技术的应用范围,提高铜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水平,结合陕西省在5G通讯、电子器件和新材料领域的研究和生产优势,推动国家和陕西省5G通讯与航空航天电子器件的全面快速发展,形成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经济增长点,从而更有助于推动陕西省经济的快速向好发展。(1)新一代真空熔渗技术: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铜铬触头材料生产,产品涵盖CuCr25-CuCr50,年产量100万片。产品已在陕西宝光、平高电气等电力装备企业实现应用示范,形成数千万元的产业规模。 (2)一步法真空熔炼技术: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铬锆铜合金生产,年产量 600吨。产品已在湘潭电机、南阳防爆、株洲电机等电机企业实现应用示范,形成数千万元的产业规模。 (3)新一代真空热压熔渗技术。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AlSi27、AlSi42、AlSi50、铝金刚石、铝石墨等多系列复合材料制备,可同时实现复合材料组分与产品性能的设计和调控。团队共有研发人员14人,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西安向阳航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该项目主要针对集输管网防腐用耐蚀合金复合管试用过程中暴露的性能不稳定和焊接施工技术不成熟的问题,经过十余年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攻关,取得了四方面创新成果:1)发明了耐蚀合金复合管新型管材结构并创建了复合成型模型和计算方法,丰富了管材结构设计和成型理论体系;2)研制了耐蚀合金复合管系列成型装备和工艺,确保了管材高效生产和性能可控;3)建立了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指标和适用性评估技术体系,引领了耐蚀合金复合管国际标准发展;4)开发了环焊缝新型焊接工艺和工艺评定方法,提升了耐蚀合金复合管道焊接施工质量和效率。项目获得专利授权91项(其中中国发明专利46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9项、ISO标准2项,发表论文75篇(其中SCI/EI收录30篇),编写专著3部。项目制造工艺研究成果在耐蚀合金复合管制造企业西安向阳航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得到全部转化,开发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各大油气田,包括:中石油大庆油田、长庆油田、塔里木油田、吉林油田、西南油气田、海外土库曼斯坦区块,中石化西北油气田、西南油田和中海油崖城、番禺、流花和东方等区块,同时开发的技术也在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得到了推广应用。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成果简介:共五名博士参与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在课题组成员的团结协作下圆满完成了研究任务。本项目采用一种新型的低温高压放电等离子活化烧结技术,开发并优化金刚石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实现铜/金刚石复合材料两相界面物相和结合强度的调控;利用界面改性的方法,解决铜和金刚石之间润湿性差、热膨胀系数差异大等原因导致的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差的问题;研究界面改性层的制备工艺以及形成机制,并阐明了界面结构演变对界面导热以及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规律,为铜/金刚石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设计和制备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在项目支持下,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和《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杂志发表SCI论文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件,参加国内学术会议4人次。本项目成功开发了一种高导热金刚石增强金属基热管理复合材料,本项目的实施将为电子工业、激光器等大功率器件的散热提供安全可靠的材料保障,并且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铜/金刚石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成果简介:项目针对民机热塑性复合材料应用需求,以某民机前缘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民机热塑性复合材料应用相关的关键技术攻关,提出了一种唯象表征的非线性本构理论,仿真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突破了热塑性复合材料前缘结构设计/强度分析技术和前缘结构制造技术,研制成功了国内首个2.5米长的飞机热塑性复合材料前缘整体结构,采用了热压成型工艺制备零件,将单个复合材料零件固化时间缩短为4-6小时,比传统的热压罐工艺缩短50%以上,采用焊接工艺完成整个前缘结构内部零件的连接,减少了紧固件的使用,减轻了结构重量,压缩了装配工作量,并通过全尺寸静强度试验和全尺寸鸟撞试验验证;热塑性复合材料前缘结构较常规热固性复合材料成本下降20%;项目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获得授权专利2项、制造规范5项、学术论文6篇,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项目技术成熟度已达5级,相关成果在某无人机前缘、某民机加筋壁板上应用,并带动了国内热塑性复合材料行业的迅速发展,如:陕西铜川首启复合材料公司等企业。相关技术也可用于汽车、高铁等行业的热压成型零件制造。目前,项目团队正在开展热塑性复合材料机身(长11米,直径4米)的攻关,尽早与空客技术水平同步。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成果简介:该成果主要针对金属陶瓷的自掺杂生长调控与光热吸收特性、多功能涂层织物光热特性及人体可穿戴性、高温热失效机制的相关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Solar RRL、Solar Energy、Ceramics International等权威期刊,5篇代表作(一区篇,二区3篇,他引次数大于30,影响因子均大于5.0)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多次引用评价和积极肯定。 成果针对焦耳加热、红外反射效应对人体热调控的局限性,创新应用太阳能作为制热源,将自掺杂光热涂层应用于柔性聚合物/织物,揭示了光热织物的热吸收特性及人体可穿戴热调控效用;针对传统金属陶瓷的异质复合结构,创新设计一种连续自掺杂反应溅射工艺;解决了传统多靶共溅射金属陶瓷的工艺复杂、制造成本高难题,提出利用简单的一步有限量反应工艺制备多层结构,实现渐变光学结构的自掺杂光热涂层,符合低价大规模连续工业级生产应用。 研究成果可为高效低成本光热涂层的功能化调控及应用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促进高效高质量自掺杂金属陶瓷的连续批量化生产工艺,具有非常广泛的工业应用价值,项目成果具备普遍适用性,能够很好应用于柔性可穿戴人体热管理织物技术中,具有重要研究应用意义。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成果简介:本项目中将采用高纯还原铁粉作为基体材料,与不同含量的纳米羟基磷灰石混合,使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Fe/nHA复合材料,并对Fe/nH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组织结构、降解行为进行研究,找到Fe/nHA复合材料相对性能较好的烧结温度及HA粉混合比例。 研究团队的现有技术和工作进展将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团队成员在任务执行期内高效、高质量的突破并掌握系列关键技术,形成Fe/nHA复合材料加工体系并完善配套检测等全套技术。项目已建立HA加工制备参数之间的关系,为调控组织性能提供依据。本项目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的方式制备Fe/nHA复合材料,与目前已报道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方式相比,开创性的通过利用调节HA粉量、加工温度来调控组织结构,以平衡所制备的Fe/nHA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降解性能。累计发表论文7篇,已申请或授权专利2件。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福建旭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 该项目是我司与泉州师院产学研合作项目,项目研发一种MXeneCu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将MXene和Cu(NO3)2·3H2O溶解于乙二醇中,强磁力搅拌下加入硫粉,制得MXeneCuS纳米复合材料。该技术主要采用水热反应法和溶剂热法两种主要技术路线,水热反应法通过将多层MXene材料与插层剂溶液混合,经过超声剥离得到单层和/或少层MXene分散液,随后将硫源溶液、二价铜盐溶液及抗氧化剂与分散液混合进行水热反应,最终制得MXene-CuS纳米复合材料。整体方法操作简单、条件温和,不需要昂贵的设备,适合大规模生产,而溶剂热法则将MXene与Cu(NO3)2·3H2O溶解于乙二醇中,加入硫粉后在一定温度下反应,通过离心、洗涤和干燥等步骤得到产品,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和尺寸,进一步提升材料性能;同时制备的MXeneCuS纳米复合材料催化能力强,测定过氧化氢的方法灵敏度高、可视化。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科路达(福建)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 (1)光能储存:人车双重诱导的蓄能自发光反光系列产品能够吸收并存储外界光源(如白天的阳光)的能量,并在夜间或低光照条件下释放。自发光技术:通过特殊的纳米材料或化学成分,实现长时间持续发光,而无需外部电源支持。(2)无须外部能源:与传统的反光材料不同,蓄能自发光涂料不需要额外的光源或电力供应,减少了维护成本和能耗。全天候适用性: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如雨、雾等),仍能保持较高的可见性,提高了道路安全性和警示效果。持久性:储存的能量可以持续释放较长时间,确保夜间或低光环境下的长期可视性。(3)环保与经济性。节能环保:无需外部能源,减少了碳排放和电力消耗。降低成本:降低了后期维护成本,尤其是在难以布设电源的区域。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