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成果简介:针对稀土有机配合物(REOC)下转换材料在农膜基材中存在的分散性差和稳定性差两大问题,基于酯交换反应在原位挤出过程中实现REOC和自由基捕获剂在EVA 上的同步接枝,优化加工条件,实现REOC 在 EVA 转光农膜中的高分散与高稳定,制备能将紫外线转化为可见红光的稀土基转光农膜。经过平行对照实验验证其在草莓、黄瓜、西葫芦和番茄等多种茄果类作物生长过程中可起到增产增质的效果,为突破转光农膜领域的瓶颈探索新途径。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成果简介:该技术已经通过中试研究,已设计了工业规模生产线,具备厂房的条件下,可以快速投产。纤维增强型中空纤维超滤膜是一种高性能的分离技术,它结合了纤维增强材料和超滤膜技术的特点,用于液体的过滤和净化。这种膜通常用于水处理、生物制药、食品加工和化工行业的分离、浓缩和纯化过程。中空纤维超滤膜具有以下优势1高通量:由于中空纤维的设计,这种膜通常具有较高的过滤通量。2抗污染性:纤维增强型设计有助于减少膜的污染和结垢。3耐用性:增强材料的使用提高了膜的机械强度和耐化学腐蚀性。4易于维护:中空纤维的设计使得膜组件易于清洗和更换。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成果简介:本项目成果来源于工信部高技术船舶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 基于本项目相关成果,目前已与中航工业东安机电公司合作,开发某新型发动机管路支撑金属橡胶构件;与中国兵器集团黑龙江北方工具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金属橡胶消声构件;与中船重工双瑞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构件;并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共同参与工信部高技术船舶极地船用材料项目,开发极寒环境下使用的密封材料,并在“雪龙号”等极地科考船上进行了实船应用。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成果简介:将高分子纳米基材、无机小分子化合物、复合金属单质等材料进行充分融合形成一体,通过高压喷涂作用于物体表面,快速形成坚固致密的网状结构膜层。高分子纳米基材具有微孔结构贯穿整个膜层,无机小分子化合物作用于基底层持续分解有害物质,高分子纳米基材在中间进行封闭保护,抑制有害污染物挥发,复合金属单质则均匀分布在整个孔道中和膜层表面,当暴露在空气中,网状结构膜空气侧表面将缓慢析出带正电荷的金属离子,可穿透细菌(原有和外来)细胞壁,破坏细菌DNA。金属离子具有催化活性中心作用,在膜表面形成活性氧原子,抑制细菌生长。网状结构膜对物体表面的坚固包裹,和各材料在内部的分工协作,达到长效抗菌抑菌净化异味的良好效果。产品经过了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对污染物的去除率达到92%以上,3个月长效微生物杀灭绿大于99.9%,对人体无毒无害无刺激性。目前已经获得卫健委消毒产品安全报备认证,并实现了批量化生产。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成果简介:三项专利及一项查新报告:1.一种基于废弃塑料碳化电击制备石墨烯的制备系统及方法(专利号:2023108730482)2.基于碳化电击方法的废弃塑料回收制备石墨烯的装置 (专利号:2023105915580)3.一种磁化条件下以碳粉为原料制备石墨烯的电击装置(专利号:2023108773204)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成果简介:本成果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得石墨球形化、提纯、改性、干燥和包覆技术。利用气流研磨技术制备球形石墨,以在球形化的同时进行颗粒的分级,根据调节气流涡旋微粉机结构参数以及生产工艺参数生产出粒度分布较窄的球形石墨成品;以预脱硅技术为切入点,引入助熔剂并调控预脱硅过程,提高石墨中硅的脱除效率;通过在球形石墨负极材料表面进行弱酸根枝接等办法,对球形石墨进行表面氧化、卤化或杂原子掺杂等改性处理,减少锂离子的损耗,提高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通过液相浸渍与超声浸渍相结合的包覆技术进行包覆及碳化处理,构筑“核壳”结构的球形石墨负极材料,抑制了因溶剂化效应而引起的石墨剥离、粉化及体积膨胀,约束和缓冲了电极材料活性中心的体积膨胀,防止纳米活性颗粒的团聚,维持电极材料界面的稳定。突破了影响石墨负极材料高倍率性能的关键技术,建立了球形化、提纯工艺、表面处理以及储锂性能之间的联系,解决了石墨负极制备以及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相关的科学问题,提高了倍率性能、循环稳定性和库伦效率。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江苏大学
成果简介:该多功能柔性肿瘤细胞分选膜具有类ECM特性且表面分形结构 明显(Rq:154nm),符合癌细胞对粗糙结构和柔性表面黏附的偏好。膜表面BSA外衣能抵抗75%血细胞和80%蛋白的干扰,能够在 两种特异性识别多肽的作用下完成对异质性肿瘤细胞的精准捕获和 有效分选,对癌症患者未处理血样的检测准确度达100%。该柔性 膜仅需1mL血液在5h内即可完成检测,省时高效准确。而且,随着 我国居民人口基数的扩大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癌症的检测将进 入居民健康的常态化检测当中,本产品在未来癌症的检测和治疗当 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产品的成本较低,能获得优良的检测效 果,有着更好的市场效应,在未来的发展中能有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江苏大学
成果简介:新能源汽车用多相纳米强化低碳铝合金轮毂是基于创新研发的 铝合金原位纳米复合强化、绿色直供再生铝熔体多级深度净化、轮 毂结构轻量化设计和高致密化低压+旋压成型等关键技术制造,与 传统铝轮毂相比质量更轻(减重15%)、强度更高(抗拉强度提高 20%)、抗疲劳能力更强(疲劳寿命提高3倍),附加值高、低碳环 保。新能源汽车轮毂既要求轻量化也要求高性能,项目产品解决了 新能源汽车对轻质高强轮毂的重大急需。产品主要应用于纯电动、 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受电池重量及续航里程等 因素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对轻量化的要求比传统汽车更加迫切。 创新点:多相纳米复合强化铝合金新材料,高致密轮毂的水冷 高效低压成型,铝合金的低碳制备技术与节能熔炼装备,轮毂产品 的全流程数字化质量控制; 关键指标:材料力学性能:室温抗拉强度≥345MPa、屈服强度 ≥260MPa、延伸率≥9%;产品性能:弯曲疲劳6×105、径向疲劳 6×106不出现裂纹; 低碳指标:绿电使用率70%,再生铝使用率50%。铝合金单位 产品综合能耗≤375kgce/t,达国内铝合金轮毂能源消耗领先水平。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江苏大学
成果简介:TP316H不锈钢因其优异的高温强度、高温抗氧化性能和高温 耐腐蚀性能,被列为第四代核电管材战略材料。为突破“大尺寸薄 壁”316H无缝管的关键制管工艺瓶颈,本研究团队先进的Gleeble 物理模拟技术,获取该材料的热塑性行为规律,构筑其热加工图明 确材料最佳加工窗口;将物理模拟数据与数值模拟技术有机结合, 明确材料的制管的理论加工参数;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冷轧态316H 无缝管材组织与性能规律,从而确定冷轧过程中的退火工艺。本技 术包括快中子反应堆热交换器用奥氏体不锈钢无缝管制造及关键热 处理工艺,为实现第四代核电用316H管材的国产化提供有力支撑。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成果简介:针对高性能复合材料和新材料领域对大尺寸陶瓷纳米线柔性薄膜的迫切需求,本项目开发了大尺寸碳化硅纳米线薄膜的安全、高效、低成本制备技术,以绿色环保工艺制备大尺寸碳化硅纳米线增强体薄膜。该技术无需添加任何催化剂和含硅聚合物,即可获得高纯度的碳化硅纳米线及其薄膜,制备工艺过程简单、安全环保,成本较低,可获得高质量大尺寸碳化硅纳米线薄膜,综合指标优势明显。该技术在碳化硅纳米线制备领域具有重大突破,产品具有明显的力学性能优势,是目前碳化硅晶须的下一代换代产品,并且在价格成本上本产品具有优势,且产品质量,薄膜形式均优于同类产品。在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半导体工业精密陶瓷、高温隔热、电池材料、抗辐射材料等领域,具有性能的不可替代性,可以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成果应用:大尺寸碳化硅纳米线薄膜,可应用在陶瓷基和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直接作为其增强相提高材料机械性能,用于航空领域耐高温抗烧蚀部件的原材料, 用于高温恶劣条件下陶瓷高温材料的高效吸波剂,用于半导体封装工业精密陶瓷劈刀领域的增强材料,用于抗辐射领域缓冲材料和金属增强材料,以及作为发光材料直接应用于发光器件中等。由于碳化硅纳米线优异的性能,使其在多个领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而本项目直接将其制备为薄膜的形式,可供客户根据自身需求对其进行尺寸,规格的调整,极大的方便且扩宽了该产品的应用方式。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成果简介:我国的水泥工业每年排放25亿吨二氧化碳,每年排放煤矸石、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等煤基固废约10亿吨。随着我国全面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传统工业的节能减排和大宗固废利用势在必行。 煤基固废通常的利用途径是用于水泥生产,但由于其活性低通常只能掺入10%-20%,提高煤基固废的活性是关键。通过对煤基固废活化机理及动力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开发出适用于煤矸石活化的悬浮态煅烧工艺及装备,制备出具有高反应活性的煅烧煤矸石。基于多固废协同活化原理,将煅烧煤矸石与钙质、硅铝固废材料进行精准配料,制备出可替代水泥熟料的高性能胶凝材料。在不降低水泥材料性能的前提下,突破性地将固废的掺量大幅度提高至30%-50%,达到减少碳排放20%-40%、降低能耗15%-30%、成本降低30%以上的优良指标。 该技术可与水泥、电厂等工艺流程进行耦合,利用现有工艺产生的高温废气进行生产,具有能耗低、排放低、产量大、投资省的特点。 成果应用:本项目相关技术已与安徽海螺水泥集团、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生态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和工程示范合同。安徽海螺水泥集团和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的项目已经完成中试,采用低品质煤矸石在掺量高达35%-50%的水平上均能达到42.5标号水泥的各项性能标准。目前,安徽海螺水泥集团二十万吨级示范线正在实施,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正在进行可行性论证。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成果简介:项目团队以发展超低摩擦、耐高温及高承载的稀有金属加工润滑介质为研究目标,针对稀有金属加工易黏附、润滑成膜性差、成形工件精度低等问题,开发了基于黑磷烯超滑体系的稀有金属成形润滑介质,揭示了力-热耦合下纳米材料和润滑液的固-液复合润滑体系的摩擦副损伤规律和失效机制,实现了接触应力为~1.2 GPa的固液复合稳定超滑状态。针对稀有金属高温成形润滑介质易氧化、润滑失效等问题,开发了基于核壳结构包覆技术的钛/锆合金成形高温润滑介质,揭示了核壳结构型纳米粒子的高温抗氧化与协同润滑机制,实现了高温成形过程中宽温域连续成膜润滑。 项目成果荣获202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并获得陕西省秦创原“春种基金”100万元投资,入选陕西省“三项改革”重点项目。研发的系列产品在多个大型企业进行长期试用,实现了稀有金属高效加工润滑介质国产化替代。项目已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科转企业陕西钛超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获批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