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欢迎来到宁夏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常见问题  关于我们
成果
成果 专家 院校 需求
微信公众号

风电场风力发电容量预测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成果简介:风力发电作为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风力发电容量进行短期和长期的准确预测,可以有效降低风力发电系统成本并提高对风能利用率和投资效益进行有效的评测。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小波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理论提出了结合小波分析的持续斜率模型多步预测方法,建立了ARMA、基于小波分析的 ARMA、噪声场合下的 ARMA 三种短期预测模型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长期预测模型。为了使用户能够更加方便地应用该预测软件,综合应用 LabVIEW 语言和 SQL, 语言构建了集成化预测模型分析系统。

光伏并网逆变器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成果简介:光伏并网逆变系统可将光伏发电系统输出的电能转换为电网可接收的电能。本项目所开发的光伏并网逆变系统具有最大功率点跟踪功能和反孤岛能力。网侧采用 VSI结构逆变器,通过网侧电抗器直接并网。这种并网结构确保了并网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利用升压变换器对光伏电池进行控制实现最大功率点追踪。系统的效率在满功率 20kW 时达到了 96.5%。

风电互补抽油机供电系统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成果简介:石油生产的主要成本为电费,为了降低游梁式抽油机的使用成本,在风能资源比较好的地区可以采用风电互补供电系统有效降低对电网的用电量。通常4台 30kw 的抽油机通过一台变压器供电,因此可以利用2台 50kW的风力发电机向抽油机提供 80%的用电量,不足部分可以通过电网补充,这一过程是通过1台100kw 的并网逆变器实现的。本产品利用先进的控制策略实现了风能的优先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的目标。

通讯基站风电互补发电系统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成果简介:在无线通讯基站中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在通讯基站的塔架上安装小型风力发电机,可以在不占用土地的条件下大大降低风机的安装成本,采用风能和市电互补供电系统为通讯基站设备供电。本产品采用高性能DSP 为控制核心,通过对高频升降压 DC/DC 变换器进行控制,实现了风能的MPPT 控制,使风能的利用率得到提高。本产品通过先进控制算法使风能得到优先利用,当风能不足时由市电对风能进行补充,其互补控制是自动平滑实现的,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市电的消耗。本产品具有远程监控功能,可以对边远地区无人值守的基站供电系统实施在线监控,降低了系统的维护成本。

通讯基站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成果简介:在边远地区为了实现无线通讯信号的覆盖,需要大量设立无线通讯基站,由于没有市电接入,或者市电接入的成本非常高,可以采用风光互补独立供电系统为通讯基站设备供电。本产品采用高性能 DSP 为控制核心,通过对高频升降压 DC/DC 变换器进行控制,实现了风能和太阳能的 MPPT 控制,使风能和太阳能的利用率得到提高。本产品的先进能量管理技术对蓄电池的充放电进行实时控制,有效延长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系统供电的可靠性。本产品具有远程监控功能,可以对边远地区无人值守的基站供电系统实施在线监控,降低了系统的维护成本。

新能源汽车立体车库充电桩非接触供电技术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成果简介:电动汽车充电桩多采用插拔式接口,以有线形式对电动汽车充电,有线充电的供电方式难以在立体移动车库实现。新能源汽车立体车库充电桩非接触供电技术,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为核心集成了磁耦合机 构谐振补偿技术、磁耦合结构设计技术、线圈位置检测技术、高频逆 变技术、DC/DC 变换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等技术,解决了立体移动车,库无法为电动汽车充电的问题。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用于立体移动车库的非接触式供电,与传统充电结合,可以拓展新能源汽车的停车,空间,缓解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位日益紧张问题,对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宽禁带功率半导体高速磁隔离驱动电路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成果简介:主要用于大功率高速IGBT和SICMOSFET的驱动,该驱动电路的信号隔离采用隔离方法,具有绝缘性好、延迟小、一致性高等特点,根据离电压要求,可以独立设计磁隔离环节,实现各种特殊耐压和抗共模串扰电压能力。采用同 步自恢复抗扰调制解调方式,实现PWM信号的同步调制解调,信号延时小(小于50ns)、调制解调抗扰能力强,可以自恢复防止干扰误动作。具有短路过流保护、软关断、米勒钳位抗扰、控制电源过欠压报警、过温报警、关断过压有源钳位等功能。磁隔离电路可以实现信号的双向传输,保护报警信号可以共享同一离短路。该驱动电路中部分关键功能可以实现集成电路化,缩小体积,提高可靠性。

宽带高压高精度电压传感器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成果简介:宽带高压高精度电压传感器,主要适用于6kV-35kv的交直流电压 测量,测量精度小于0.08%FS,带宽达到10KHz以上。该传感器采用高电压绝缘隔离技术、高精度和高线性度电压检测技术、高速隔离调制解调技术,实现高压条件下的宽带高精度隔离电压波形传输,具有 延迟小、高精度、高线性度、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该传感器具有测量结果的存储、显示和查询等管理功能,是一种可靠性、安全高、使用灵活、智能化的测量交直流高电压的高精度传感器,能够满足各种,不同应用场合下的宽带高压高精度测量需求。

岩体质量等级智能评价及其产业化应用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成果简介:精细描述、快速量测、直观表征岩体结构及其质量等级空间分布是解决诸多地下工程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基于图像数学形态学理论,推导和建立了岩体裂隙特征提取、边界检测等算法,实现了裂隙迹长、倾角、间距等关键几何特征参量的辨识和量化;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探索了数字处理和人工智能感知的岩体裂隙辨识与量化AI算法,初步实现了智能辨识DCP裂隙粗糙度、充填情况、渗水性、风化度、产状有利性、坚硬度等关键特征参量;相关技术产业化集成,研发了DCP裂隙AI辨识与岩体质量智慧评判系统,实现了岩体质量评判数字化、智能化到智慧化的过渡与三维可视化管理。研究成果有效革新了岩体质量等级传统低效量测技术与评价手段,已在多个国企大型,矿山隧道智能支护优化设计、爆破效果参数优化、岩体质量超前预测等方面得到成功应用与推广。

一种高效电解水制氢阳极催化剂的制备及产业化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成果简介:该催化剂是将Co原子和Mn原子共同与有机配体配位形成二元金属配位络合物,再利用高温退火方法获得双金属氧化物多孔纳米微球,最后在惰性 气体氛围下低温磷化反应,使双金属氧化物磷化,形成Mn杂原子掺杂的金属 磷化物(Mn-CoP)。该种制备方法简单易行且扩展性好,很容易应用到到其他类似杂原子掺杂的过渡金属磷化物的制备;而且本发明提供的 Mn 掺杂的CoP分级多孔纳米微球在电解水的阳极析氧反应中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各项指标均优于商用RuO,具有优良的商业应用前景。

交通基础设施电热融冰雪定向传热及智能供电控制关键技术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成果简介:冬季极端天气下,交通设施、土木民用设施以及化工管道等基础设施表面的结冰积雪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和财产损失。针对此类问 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交通基础设施电热融冰雪能量定向传导及循环 供电控制关键技术,获得了如下丰富的研究成果:(1)提出了交通基础设施电热法热能定向诱导机制,发明了基于诱导机制的基础施设复合加热单元结构,提出了“上导热下隔热”结构设 计和施工方法; (2)提出了复杂多相导热和隔热材料的导热、阻热理论,发明了水泥基高强防水导热和隔热材料的设计方法和制备技术;(3)发明了扫描式循环供电控制系统,提出了分区扫描供电,电热单 元等差数列、并联循环时序加热的供电控制方法。同时该技术申请专利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5项,授权实用新型3项,发布地方标准1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3篇。项目成果在交通基础设施(高速公路、桥梁、轨道交通)、土木建筑设施(场站、车库、房屋),以及化工管道设施等领域得到大量应用和推广,获得安徽省公路学会2019年安徽省交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公路工程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奖项,直接经济效益达6.2亿元。

多功能型感应加热沥青路面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成果简介:高效、安全、便捷、绿色、经济已成为我国交通强国建设的迫切目标,而多功能道路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基础载体和平台,已成为拉动国家交通建设产业链再发展的战略需求。其中,感应加热沥青 路面以其高效、节能、对人体危害小、多功能性等优势,成为实现道 路自愈合、热铣刨、坑槽修复、融冰雪等功能的重点发展方向。 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提高路面养护效率,降低养护成本,促进废弃道路材料的再利用,该技术设计了一种磁控型感应加热沥青路面 结构,并基于功能性试验指标对道路功能结构的效果开展评价:依托相关科研项目,开发了室外移动式(自冷却)变频感应加热单元,以及室内变频感应加热试验平台,增添了移动车速、气候环境、多频率 和功率等研究参数,实现了可移动、自水冷、变功率和变频率等功能。 同时该技术申请专利4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9项,授权实用新型5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篇。项目成果可在交通基础设施(高速公路、桥梁)、机械智能制造等领域得到大量应用和推广,其部分成果获得2020年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指导本科生获得国家级竞赛一等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环保效益,对我国未来,进一步对多功能路面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首页上一页1 2 ...1324 1325 1326 1327 1328 ...下一页尾页 到第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

网站访问量:               网站在线人数:0              技术支持: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