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东风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 汽车钢板弹簧是汽车轻量化的重要目标产品。底盘零部件约占汽车自重38%,而钢板弹簧作为底盘零部件,自重重,轻量化的空间很大。《DFSS550A弹簧扁钢研制及高可靠性轻量化汽车钢板弹簧开发》项目被列为2018年度湖北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于2020年6月通过湖北省科技厅验收。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成果简介: 镁合金作为轻量化材料之一,对交通工具、电子通讯等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的轻量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工业领域对低成本高强韧镁合金的迫切需求,项目团队开展了新型低成本高性能镁合金的研发,发明了多元微合金化纳米析出相强化镁合金,以及脉冲磁场半连续洁净均质细晶铸造技术和低温低残余应力快速挤压技术,形成了低成本高性能多元微合金化纳米析出相强化镁合金的成分设计、制备和应用一体化技术。 项目共获得授权专利36件(其中发明专利27件),发表论文81篇,国家标准1项、国际标准1项,获国际镁协卓越大奖1项。项目研发的高性能镁合金及其制备技术已在镁合金轻量化电动客车车身骨架、汽车前端部件和防撞梁、无人机发动机缸体、汽车和共享单车轮毂、雷达天线等交通、航空等领域部件中应用和高性能镁合金细晶半连续铸棒生产。成果已在多个镁合金企业应用,辽宁壮龙和太原康镁两个企业应用近三年新增销售收入1.216亿元,新增利税2020万元。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暨南大学
成果简介: 本课题以铝合金装备为背景,研究智能化增材修复过程“损伤模型测量-损伤模型获取-成形策略优选-分层切片及路径”中“成形策略优选”和“路径规划”过程所涉及的磁场作用下电弧增材修复成形形性调控机理、复杂形位下的成形微单元模型和成形路径规划方法等科学问题,获得磁场辅助电弧增材修复智能路径规划方法和基本原则,实现现场条件下增材修复形性调控,具备装备金属零部件服役现场增材修复能力,解决增材修复过程中的精度、效率和性能等关键问题,修复成形精度和性能较常规电弧增材提高5%以上,预期技术成熟度等级达到3级,可为大型金属零部件的高质高效快速在线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针对装备损伤现场修复需求,力求解决铝合金增材修复成形精度低、力学性能差等关键问题,其难点在于非水平条件下成形焊道截面形态表征、焊道尺寸预测和形性调控方法。重点完成了水平面及非水平面条件下磁场辅助电弧增材形性调控及路径规划方法等研究内容;解决了铝合金增材修复过程中的精度、效率和性能等关键问题;取得了磁场辅助电弧增材修复形性调控方法、增材修复生长微单元形态调控预测模型等成果,达到了损伤件修复后力学性能达到原件的80%以上、磁场辅助增材成形精度和力学性能较无磁场时提高5%以上的技术指标,技术成熟度达到3级。其中,磁场辅助电弧增材修复形性调控方法成果已在车辆铝合金零部件的修复方面得到试应用。 项目特点或创新点是:首次将磁场引入电弧增材修复过程,考察研究了重力影响下磁场辅助电弧增材形性调控和路径规划方法,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创新性的采用指数函数建立焊道尺寸预测模型,为增材修复模型数字化分层和路径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项目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磁场辅助电弧增材修复原型样机及形性调控方法等成果;上述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铝合金零部件增材修复。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 1. 成果基本情况 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韶钢)生产的部分钢板,如E级船板系列、高韧性高耐磨性海洋抽砂船用钢板、欧标热机械轧制可焊接细晶粒结构钢板等,这些钢板的共性都是轧钢工艺要求热机械轧制工艺,要求钢板具有高强度、高韧性、易焊接性和一定的耐磨性等特点。 本项目来自于科研项目K15210(1)、K16219(1)、K18245(1)、K19232(1),韶钢生产的E级系列船板的NDT(无塑性转变温度)难以满足标注要求,合格率较低;欧标S460M具有更高强度和良好低温冲击韧性,钢板厚度1/4处、-20℃冲击功不能满足要求;海洋抽砂船用抽砂管钢板,如何实现钢板的强度、低温韧性和耐磨性的较佳配合等等问题制约着韶钢高附加值钢板的生产。 目前,韶钢生产的高附加值热机械加工结构钢板的生产工艺技术已经成熟并在韶钢板材连铸、轧钢生产线批量。关于高附加值热机械加工结构钢工艺技术,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余篇。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湖南大学
成果简介: 高性能镁合金是轨道交通、汽车等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所需的关键轻质材料,是践行“双碳战略”、实现“绿色出行”的重要载体。针对镁合金“耐蚀性差、铸锭品质差,产品设计周期长、成本高,制备效率低”等世界公认的技术难题,团队历时10 余年技术攻关,取得了集材料-结构-制备-装备于一体的系列化创新成果: 1. 首次提出了基于原子半径差与混合焓负值偏聚准则的纳米析出强化型耐腐蚀镁合金设计新方法并构建了国内首个元素匹配数据库,研制出国内首台基于低频大电流水平周向旋转流场的非接触电磁搅拌铸造系统。 2. 首次引入叶脉拓扑形态进化算法和数据挖掘短周期仿生算法,开发出系列镁合金复杂零件(如减速器壳体、复兴号座椅骨架等),实现比铝合金件减重超20%,设计成本仅为国外的8%;开发了国内首个集“在线自适应微张力牵引-矫直-时效”为一体的镁变形材短流程高成型成性制造平台。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45项,在权威期刊Nat Commun、Acta Mater等发表论文102篇。技术被南京云海等龙头企业应用,产品已在上汽、北汽、中车等主流车型中量产,获中国汽车轻量化设计一等奖等国内外奖项7项。近3年新增销售额103亿余元,新增利润14.8亿余元,显著提升了我国镁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广东坚美铝型材厂(集团)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 本项目通过对长件挤压铝型材生产物流智能化技术研究,突破了常规平面生产布局形式,通过物流布局进行顶层设计,创新设计了三层立体式垂直布局,在二层/三层合理布局时效、喷砂、物流调度输送线、线边缓存仓等装备,满足生产物料运输流程短、效率高等要求;同时创新研发了适应行业特性的针对性强、运行效率高、故障率低的智能物流运输装备,如:全自动装框卸框机、叠框/拆框穿梭车、四立柱拆码垛机等;另外针对物流涉及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开发出一套适合坚美生产流程的物流智能化控制管理系统,使得物流系统的硬件、软件流畅衔接,实现物料的准确、高效运输。 本项目实现了长件挤压铝型材生产布局立体化、物流搬运自动化、及信息共享网络化,为铝型材生产企业的物流运输提供了示范案例,具有可推广、可复制性,对其它有色金属(钢铁)、非金属材料等行业均有重要的示范与推广意义。项目还为行业培养了物流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和运营的人才队伍,推动了中国铝型材行业物流运输的智能制造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湖南顶立科技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 该项目是在优化C/C复合材料构件气相均匀增密工艺的基础上,综合热工装备设计制造技术、热力学工程技术和大型设备制造技术进行研制。通过融入计算机三维仿真设计、多元耦合场模拟、模块化与框架式设计、感知与检测元器件和结构、智能控制与执行、远程终端控制等先进智能化技术,解决了大型真空气相均匀增密设备温场、流场动态多元耦合作用下的均匀性沉积控制,超长工况条件下高浓度副产物隔离与防护等难题;实现了大尺寸多元耦合场均匀气相沉积、超长工况条件下工艺气体与高浓度副产物的气固分离与加热器绝缘防护,设备动态运行过程中温度、气流量等参数准确性感知与检测反馈及智能控制,高低温自适应柔性切换;提高了热加工过程副产物无害化高效处理水平。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广州市番高气模制品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 1、项目内容 PVC或TPU夹网材料是一种由PVC或TPU材料制作成的布状材料,主要是PVC或TPU材料里加有网状纤维,中层高强涤纶长丝网布,由双面涂层PVC或TPU制成。具有阻燃性能优越、抗菌防霉、导静电性能佳、高强耐磨、防水抗污等物理特性,被用于制作各种防水包、运动包以及充气气模。 气模产品生产的主要工艺就是热合,热合就是将两块气模片料在高温热气流下粘合在一起,气模材料主要为PVC或TPU夹网料,其热合温度一般在600℃,热合设备产生高温热气流,气流定向吹向两块气模材料,材料高温热熔后,再通过一定压力的对轮碾压,自然冷却即粘合在一起。 热合工艺的关键是:高温热熔+压力粘结。完成热合工艺的主要设备是热合机,热合设备是一款高速度高产量的热风缝口设备,是气模产品生产的主要工具设备,主要由电器部分、气动 部分、机械部分三部分组成。 2、性能指标及国外同类技术比较 气模产品适用标准:欧洲标准《水上漂浮休闲物品》。通过权威机构Anxin Product Test Service Co., Ltd第三方检测,符合标准要求。并取得欧盟出口的CE认定。 7 取得的成果 1)知识产权:项目实施期间,申请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件、外观专利授权15件。 2)新产品:基于本项目关键技术,实现了“支架帐篷”、“飞鱼拖拉产品”、“建筑气模”等多款高温工艺充气气模产品。 3)标准制定:项目牵头制订了“气模运动制品通用技术规范”T/GDMA 38-2021。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成果简介: ①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首先,利用材料力学的平衡方程、流体力学的曼宁方程及复合材料的混杂定律,建立用于燃气管道非开挖翻衬修复用管状纺织复合材料的强度、厚度、弹性与管径的计算方法,以此为管状纺织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其次,根据翻衬压力与燃气管道的输送压力及待修复的管径大小选择管状纺织复合材料的原材料、厚度、密度及其组织结构来制备一次成型的管状织物,保证管状织物的无缝整体性;并根据对热塑性防渗膜材料、一次成型管状织物的热熔覆膜的工艺研究,解决管状织物螺杆挤出及热熔覆膜工艺中的模具设计、冷却定径系统设计、牵引与辅机设计等问题;之后,利用DSC和粘度实验来确定树脂浇注体的固化工艺,并通过接触角和树脂携带量优化覆膜管状织物的复合工艺,解决翻衬施工及输送介质中材料脱落的问题;最后,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管状纺织复合材料翻衬时整体结构与应力应变的分布规律,通过设计的夹具测试不同管径燃气管道与材料的剥离强度,实现对燃气管道修复的性能评价,为设计与制作管状纺织复合材料和提高其承压性能进行了再次的理论指导。 ③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项目的成功实施,研发出了能用于燃气管道非开挖翻衬修复用并能延长燃气管道30~50年使用寿命的管状纺织复合材料。同时通过本项目技术及其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为我国的燃气管道修复用产业提供了管状纺织复合材料的生产新工艺和设备改进示范,为纺织市场的创新发展带来新动力,为我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项目产品已经在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四检测所检测,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产品受到市场欢迎,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良好。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大连环球矿产股份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 主要技术内容:该项目所开发的矿物纤维功能材料是:一是用于工程塑料的聚酯PA、PC、PP等改性;二是用于颜料的钛白包覆基料及用于造纸施胶,整个核心技术由两部分组成:一,硅灰石矿纤功能材料加工工艺及改性技术;二,配合硅灰石矿纤功能材料加工和改性,对生产线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更新配套和创新升级 。 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7项,专有技术28项;在国家刊物上公开发表的论文30几篇,硅灰石矿纤产品标准Q/DHQ003-2016;硅灰石矿物纤维标准 Q/DHQ001-2012;合成硅酸钙标准Q/DHQ002-2012;炼钢用熔融铝酸钙标准 Q/DHQ004-2016;商标注册证、辽宁省著名商标证书。两项;系列硅灰石矿物纤维制品及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系列产品40多个品种,远销欧洲及东南亚,出口占70%,协会发明奖励、市科技进步奖、省名优产品奖励等多项 项目完成至现在的效益情况:销售收入8900万元 净利润656万元 上缴税额541万元 创汇3269万元。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船重工黄冈贵金属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 本项目研究的贵金属材料硝酸银、银浆、硝酸铑等属于无机化学领域,为重要的工业化学品原料,其品质、纯度对贵金属下游产品的性能有着重大影响。为实现贵金属材料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贵金属材料的品质提升、工艺优化、节能减排势在必行。本项目针对国内外传统高纯贵金属材料的生产工艺效率低、成本高、安全性低、产品性能不稳定、废气处理技术有待提升等不足,自主研究开发了高纯硝酸银高效生产工艺、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的废气处理装置、触摸屏银浆绿色制备方法和硝酸铑溶液环保高效合成方法等贵金属材料绿色制备技术及装备。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项,获批团体标准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SCI期刊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11篇,湖北省科技成果2项。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包头稀土研究院
成果简介:项目聚焦钢铁材料和稀土功能材料技术进步对稀土合金等基础材料品质的需求,结合对稀土合金基础材料制备成本的要求以及稀土合金独特的基础性质,提出高品质稀土中间合金研发思路,以钢铁材料、储氢材料和钕铁硼材料所需稀土合金为研究重点,开发高洁净稀土铁合金、钇镍/铁合金、镨钕镝/钆合金制备关键技术,并将其在典型材料中进行推广应用,形成了高品质稀土中间合金成分设计—制备技术—应用技术—应用评价一体化技术。 项目揭示了系列稀土合金的冶金特性;创新了轻稀土(高丰度镧、铈)到中重稀土中间合金系列化制备技术与装备,开发了满足功能材料、铸造材料、钢铁材料生产所需的多品种、多系列、高品质稀土中间合金,并实现多领域典型品种推广应用,建立了制备关键工艺技术及其质量评价体系。 项目申报专利32项,授权中国和欧盟商标“稀鑫”,形成标准 11 项;发表论文 28 篇,依托项目研究成果建成了年产1200吨稀土中间合金产业化示范线。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