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成果简介:本成果针对锂硫电池循环过程中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 问题, 创新性地将 3D 结构的多孔 CoNi2S4 纳米颗粒限制在碳框架中,并将其涂覆在商业 PP 隔膜上,利用金属硫化物的吸附作用,构建了能够捕获多硫化物和加速 S8 到 Li2S 的锂化反应来抑制穿梭效应的多功能 3D-CoNi2S4 复合隔膜,实现了锂硫电池高容量和高循环稳定性。该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针对产业化问题,通过提高正极的面载量,扩大隔膜尺寸,在 1Ah 的 Li-S 软包电池上得到了应用和验证。1.1000 圈容量衰减率达到 0.04%;2.面容量达到 5mAh/cm2;3.能量密度达到当前商用锂电池标准。技术成熟度 5 级,可开展合作开发。成果可应用于下一代能量存储设备,可拓展应用于无人机、航天飞行器电源系统。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成果简介:氢、电储存是发展清洁能源的关键,也是国计民生众多装置的动力源。高性能制氢、储氢、储电材料是实现规模储能的核心,是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研究团队形成了以调控多相多尺度结构发展高性能氢制取和氢、电储存材料与器件的特色,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6)、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2)。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成果简介:氢能燃料电池产业将是未来 10-20 年我国最为重要的新兴产业, 燃料电池及燃料电池汽车将具有千亿级的蓝海市场。团队潜心研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20 多年,研发了质子交换膜的膜电极制备技术、电堆技术、燃料电池系统技术等一整套技术,系列技术已成功在多个企业得到应用。相关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通过了第三方认证,同时得到了用户的认可。此外,相关技术研发的燃料电池远超同类产品的耐久性。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成果简介:燃料电池是一种清洁高效的发电技术,具有高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高环境适应性、无排放、低红外等特点。基于新形势下的新需求,团队开发高比功率燃料电池电堆减轻动力系统重量,开发四项主要成果:①以燃料电池为核心动力的无人水面船舶系统②氢空燃料电池携行保障电源③燃料电池应急电源系统④燃料电池无人车,通过研究氢空燃料电池高寒环境下的传热传质协同强化技术,突破高寒环境下氢空燃料电池启动困难的问题,提高氢空燃料电池高寒环境适应性,实现基于氢空燃料电池系统的电源在-40℃环境下长期存储与快速启动。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成果简介:多年开展新能源材料研究,致力于解决关乎我国和世界的能源与环境方面的重大问题。所制备的廉价环保超级电容器正极材料比电容达到2400F/g以上,负极材料比电容达到3100F/g(770mAh/g)以上,所组装的非对称储能器件在682W/kg的功率密度下能量密度达到91.5Wh/kg以上。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成果简介: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重庆创新中心
成果简介:依托创新中心,开发了炭修饰安全性电极、复合型陶瓷类聚合物隔膜、阻燃和电化学兼容电解质等提升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先进电池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设计了超大容量(500Ah)、超长使用寿命(20年)的聚合物固态电池;应用自动化智能电池成组平台,开展多种应用场景储能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自主研发超高效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并采用可移动标准集装箱电柜设计,具有灵活、安全、可靠、智能等特点。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成果简介:本水系电池为嵌入型水系电池,通过依据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进行电池组配。项目采用高表面积的活性电极材料,如GQDs/Mn3O4、m-V2O5@GQDs、La-Mo/GQDs,以增加电极表面上的电荷吸附以及电解质吸附面积,从而增加电容量。电解质为中性水系,电极和电解质之间的隔离层则用于防止电解质直接接触电极,避免短路。本水系电池的超级电容器通过电吸附和电双层电容机制实现能量的存储和释放,具有高功率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等优点。其工作原理与传统化学反应式电池不同,成为一种理想的储能装置,适用于许多领域的应用。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宁夏大学
成果简介: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福州大学
成果简介:薄膜太阳电池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方向和内容,相关产业已经列入国家和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考虑到硅太阳能电池的成本问题和技术封锁,铜锌锡硫硒薄膜(CZTSSe)太阳能电池可实现低成本、环保型光伏系统。柔性铜锌锡硫硒电池存在二次相、体缺陷、界面失配等重要问题,面临着较大的缺陷复合和开压损失。研发新器件结构、窗口层技术、硒化技术、阳离子掺杂钝化技术等,减少载流子复合损失,大幅度提升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福州大学
成果简介:项目团队创新性提出了“原位可控聚合技术 ”,开发新型聚合催化剂,实现聚 合反应在 20-60 oC 宽温域内精准可调,实现其聚合工艺一致性以及可操作性,显著降低生产能耗和提高良 品率;通过保持单体转化率≥90%、PDI≤1.2 的精密控制水平,扩宽聚合物分子的HOMO/LUMO 窗口,进而从 本征上提高电解质电化学稳定性(≥4.8 V);结合“聚合物快充导锂技术 ”,创制高电化学稳定性、高离子 电导率的原位聚合固态电解质(图 1),并形成聚合物电解质导锂机制的理论创新,以及包括聚合物电解质合 成技术、电极材料放大制备技术及固态电池器件工艺在内的聚合物固态电池成套技术。相关成果发表于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西北大学
成果简介:寻求和制备电化学性能优异的储能材料,以便满足动力电池大电流充放电和长续航里程等需求,始终是新能源电 池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十年来,研究团队立足探索结构新颖、性能优异的新一代碳基储能材料,以解决该类材料 比容量低、循环充放电体积效应大以及自身导电性差等核心问题。本研究的特色是,创新性地提出基于异质结构 的新一代碳基储能材料,可提升碱金属离子/电子在材料晶格内部的传输性能,以及加速碱金属离子/电子在异质 结界面间的传输速率,从而获得比容量高、循环寿命稳定且大电流充放电能力极其优异的可充放二次电池;通过 微结构解析和储能机理研究,研究团队认为产生该种结果的主因归结于异质结界面效应生成的内置电位(内建电 场)对锂/钠/钾离子的电荷传输模式以及多硫化物的催化转化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该类型异质结半导体材料具 有高比容量和大倍率充放电的优异电化学性能。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