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成果简介:该项目在水单通道Janus膜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提出界面“分子焊接”新方法建立高效纳滤分离膜,在“绿色”化构筑高效离子/分子分离膜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等八项重要成果。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成果简介:本项目获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我国是食用植物油消费大国,以2012年为例,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为2800多万吨,其中精炼植物油占70%以上。吸附脱色是食用油精炼的关键工序,其目的是去除油中的色素、残皀、残磷、金属离子、氧化分解产物、农残、重质多环芳烃等微量杂质组分,其效果优劣将直接影响食用油终端产品的质量与食用安全性。传统脱色吸附材料是以膨润土为原料,采用高温高酸高能耗湿法加工而成,其特点是活性度高,催化能力和脱色力强,但用于食用油吸附脱色时存在选择性差、吸油率高、副反应(氧化、异构化、环化)严重和过滤性能差的缺陷。为此,本项目系统研究了油脂吸附脱色作用机制、脱色对油品品质影响、凹凸棒石黏土(简称凹土)的显微结构、纳米效应及表面特性,发明了食用油脱色吸附材料的干法活化工艺和符合其特性的食用油“两步”脱色工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脱色吸附材料进行多元复合改性,开发了具有高吸湿性的凹土系列干燥剂。主要技术指标:与传统的油脂吸附剂生产工艺相比,硫酸用量由每吨产品500kg下降到2kg,废水排放由每吨产品60吨到零排放,同时使生产成本降低了近50%,设备投资降低近30%;与传统油脂吸附剂产品相比,滤饼残油由25%降到15%以下,脱色后食用油保质期可延长10%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培育了高新技术企业7家,近三年新增利税1。8亿。推广应用以来,减少酸废水排放1亿多吨,由于吸油率降低和油品品质提高,相当于节约食用油20多万吨,减少合成抗氧化剂用量2000多吨。授权专利:一种食用植物油脱色用粘土吸附剂201210193220。1一种降低植物油反式脂肪酸含量的脱色方法200910030527。8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成果简介:1、成果简介对瓜尔胶原粉进行改性,制得系列改性瓜尔胶,产品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增稠性、配伍性、化学稳定性、耐温性,水不溶物含量少特点,可作为增稠剂、润滑剂、增强剂用于油田、印染、造纸和水处理等行业。用于印染,无论在柔软度还是渗透性方面都可与海藻酸钠糊料媲美,且与单一羟丙基产品相比,其印花柔软性能好,得色效率好,成糊率高。瓜尔胶-壳聚糖天然物絮凝剂具有高效、绿色、经济、复合等特点,该产品对废水具有脱色、除浊、降低COD效率高等优点。2、关键技术传统瓜尔胶改性方法中使用环氧烯类醚化剂毒性大,而使用干法或半干法类制备工艺虽过程简单,投资较少,但产物水不溶物含量高,流动性差。本项目关键技术在于使用有机溶剂一步法得到羧甲基羟乙基瓜尔胶。瓜尔胶-壳聚糖复合絮凝剂制备方法是以瓜尔胶和壳聚糖为原料,以静电吸附为原理,直接共混制备、交联等改性,发挥两者协同作用,各自之间取长补短,制备出一种高效的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制备方法简单,效率高,杂质极少。制备过程不需要使用环氧烯类有毒物质,原料易得且安全性好。目前已具有羧甲基羟乙基瓜尔胶、瓜尔胶-壳聚糖复合絮凝剂、羟乙基瓜尔胶、羧甲基瓜尔胶、阳离子瓜尔胶等各类制备技术。3、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一种瓜尔胶-壳聚糖天然絮凝剂及其制备方法201610054789.8一种羧甲基羟乙基瓜尔胶的制备方法201510066654.94、项目成熟度试生产或批量生产。5投资期望及应用情况技术转让或共同开发。产品已用于无锡某公司造纸、食品和水处理等领域。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成果简介:聚酰胺在汽车、电器、通讯、电子、机械等产业已获得广泛的应用,而这些产业的技术提升对聚酰胺的性能及功能等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利用高键能、低表面能、分子链柔顺的聚硅氧烷改性聚酰胺,可以改善耐热性、耐候性、电绝缘性、耐化学药品性、疏水性、透气性及阻燃性等,但简单共混存在有机硅与聚酰胺的相容性差问题,如采用化学反应将两聚合物偶合连接,所形成的Si-O-C易水解致使产物稳定性差。本技术选用与ε-己内酰胺相容性好、能与聚酰胺能形成稳定键接的有机硅化合物,采用特殊制备的端羟基有机硅烷型助催化剂,与阴离子聚合催化剂一起通过双螺杆反应挤出原位引发ε-己内酰胺阴离子聚合,制备有机硅烷-聚酰胺6嵌段共聚物。这种共聚物可以直接浇铸成型,制造改性MC尼龙产品,也可与聚酰胺类进行共混改性,具有提高材料表面疏水性、改善表面润滑性和韧性的作用。应用前景:本项目产品有机硅烷-聚酰胺6嵌段共聚物,可作为增韧、提高疏水性和润滑性的共混改性料,亦可用作MC尼龙,提高耐磨、自润滑性、减震吸音性和抗冲击性,应用于机械连接、传动等部件。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成果简介:本项目涉及一种多西他赛/索拉非尼长循环脂质纳米混悬剂(纳米结晶)及其制备方法。该多西他赛长循环脂质纳米混悬剂由多西他赛/索拉非尼、磷脂、PEG化磷脂、水组成,由高压均质法制备,不使用有机溶剂,具备良好的工艺放大潜力。本项目中的多西他赛长循环脂质纳米混悬剂可提高多西他赛/索拉非尼的溶解度,增强其肿瘤治疗效果,并降低治疗的毒副作用。该项目技术分别于2013年11月6日(授权号:ZL201210058386。2)、2019年1月15日(授权号:ZL201610257901。8)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核心技术:(1)本项目采取创新的制剂制备技术,制备工艺中使用FDA批准的可注射药物辅料、制备过程不使用有机溶剂、采用可工业化生产的高压均质技术,解决目前多西他赛/索拉非尼制剂辅料安全、工艺稳定、给药方便和工业化生产的难题,具有良好的商业转化能力。(2)本项目中采用PEG化磷脂,可在在药物颗粒外层形成亲水层,得到“隐形”脂质纳米混悬剂,可避免机体的清除,延长多西他赛/索拉非尼体内循环时间。(3)本项目中采用PEG化磷脂的PEG末端可进行靶向因子修饰,可修饰靶向小分子、多肽、单克隆抗体等,实现多西他赛/索拉非尼长循环脂质纳米混悬剂在体内的主动靶向递送,增加药物在靶部位的蓄积,提高治疗效果。(4)本项目中制备的多西他赛/索拉非尼长循环脂质纳米混悬剂体系不含毒性的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用药前无需脱敏处理,用药安全,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5)本项目中制备的多西他赛/索拉非尼长循环脂质纳米混悬剂粒径为100~250nm,制备后可冻干保存,提高制剂的贮存稳定性。成果及应用案例:全球目前已有十余种纳米混悬剂(纳米结晶)上市,如Abbott公司2014年上市的非诺贝特纳米结晶(商品名Tricor?),其单一产品在美国年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棕榈酸帕利哌酮(Invega?sustenna)是强生公司2009年上市的注射用纳米混悬剂,用于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和维持期的治疗。这些上市场应用案例均表明药物脂质纳米混悬剂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市场前景:多西他赛与索拉非尼均为临床一线癌症治疗药物,多西他赛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推荐为晚期乳腺癌、卵巢癌、非小细胞肺癌等一线用药;索拉非尼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推荐为晚期肝癌、肾癌的一线治疗药物。多西他赛制剂在我国年销售额超过18亿美元,索拉非尼制剂在我国年销售额超过8亿美元。基于此,转化与开发安全、高效的多西他赛/索拉非尼长循环脂质纳米混悬剂,将具有非常可观的市场前景。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成果简介:本成果涉及一种一步活化法制备焦炭基成型活性炭的方法。采用如下步骤物理混合在焦炭中添加生物质、磷酸,并搅拌均匀低温塑化将焦炭、生物质和钱的磷酸按比例混合加热得到样品挤压成型将上述样品加压到并保压,获得成型体加热活化在惰气保护下,将成型体于一活化一洗涤干燥将活化过的成型体水洗至中性后干燥,即可得成型活性炭。有益效果是:一、将低廉的焦炭转化成高市场需求的成型活性炭,大幅提升了焦炭的附加值;二、转化过程仅需经历一步活化,工艺简单,不仅利于降低制取成本,而且利于提高制取效率;三、所得成型活性炭既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又具有较高的产率,还具有良好的耐压强度。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成果简介:利用天然气中丰富的低碳烷烃资源(C2~C5)催化转化为对应的烯烃及含氧化合物等化工原料,可以极大的缓解化工原料的匮乏的危机。低碳烷烃氧化脱氢过程,不受热力学限制,是目前最有希望取代传统烯烃制备工艺的方法。本成果设计提出氮化碳材料在催化低碳烷烃氧化脱氢制备烯烃中的应用,将制备过程简单、方便大规模制备的氮化碳材料用于低碳烷烃氧化脱氢如丙烷、正丁烷、异丁烷和异戊烷中显示了高的选择性和稳定性。在25%烷烃转化率下,烯烃的选择性达到82%;当烷烃转化率低于10%时,烯烃的总选择性更是达到90%左右;在48小时的稳定测试中,氮化碳的催化活性几乎不变,烯烃的收率更是达到了20%;氮化碳制备成本低,简单易得,适用于低碳烷烃氧化脱氢制烯烃的工业化生产中,具有高的烯烃选择性,无积碳,寿命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成果简介:氧化铝材料是催化领域最为常见的催化剂载体之一,是一类用途广泛且十分重要的多孔材料。在催化过程中γ-Al2O3的形貌、孔结构及表面性质,对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分散、反应物与产物的扩散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成果设计提出借助于铝-金属有机框架材料(Al-MOF)为氧化铝前驱体,利用Al-MOF自身的结构特点与独特的铝排布方式调控氧化铝的形貌、结构及孔道连能性,从而可控制备出有序介孔活性氧化铝,目前可制备纳米片状、海绵结构、核壳结构、超结构等具有不同结构与性质的活性氧化铝材料。该方法无pH调节、中和、老化等繁琐步骤,且不需要外加添加剂、分散剂,具有工艺简单,反应步骤少等特点。本方法能得到具有均一开放结构且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γ氧化铝粉体,对γ氧化铝孔道结构及表面性质的改善及其应用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成果简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氢气纯化。 主要技术创新路径:通过全新的一种催化剂制备方法实现宽温催化剂的精准设计:在SiO2负载的Pt金属纳米颗粒表面上精准构筑出原子级分散Fe1(OH)x物种,促成新型Pt中技所Fe1(OH)x单位点界面催化活性中心形成,获得性能最佳的PtFe/SiO2宽温催化剂。 关键技术指标:获得的PtFe/SiO2宽温催化剂,可以在198中技所380K)温度区间内实现富氢气氛中微量CO的完全消除,且同时保持CO选择性100%。而且,该催化剂在水汽、二氧化碳同时存在的真实环境下,仍然保持极高的稳定性,160小时测试不失活。该催化剂的比质量催化活性(5.21molCO×h中技所1×gPt中技所1),是传统Pt/Fe2O3催化剂的30倍。 核心解决问题、核心优势等: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PtFe/SiO2宽温催化剂,彻底解决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解决了一个关键难题:燃料电池的CO中毒休克问题。核心优势是首次可以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寒冷条件下,频繁冷启动和连续运行期间避免CO中毒,为其“心脏”提供了一种全方位的有效保护手段,使得汽车敢于吃“粗粮”。这也是目前全世界唯一能够做到上述全方位保护的催化剂。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成果简介:开发出性能优良的双极膜,其100mA/cm2解离电压只有1.5V,工序简单、环境友好、性能稳定,量产后的售价只有800中技所1200元/平米,远低于进口双极膜6000中技所8000元/平米售价。利用本技术产品生产有机酸,可简化传统有机酸生产工艺路线、减小化学品消耗、实现废水技能减排,适用水溶性和水不溶性的发酵有机酸和生物法合成有机酸。 目前,本技术在葡萄糖酸领域已建立5000T/a示范工程,其产品转化率大于98.5%,葡萄糖酸浓度达到35wt%,能耗低于600kWh/吨葡萄糖酸。与传统的离子交换工艺相比,双极膜电渗析工艺的废水排放量减少90%,生产成本减低30%。另外,新工艺还能产生质量分数为8%NaOH副产物,可作为原料返回使用,从而实现了物料工艺的内循环。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南大学
成果简介:本发明属于有色金属选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组合抑制剂及其在分离含钼和其它金属硫化矿中的应用。本发明利用组合药剂的协同效应,提高对矿物吸附、螯合、抑制的作用,有效抑制含铋、铅、锑等硫化矿物。其产生的抑制效果比单一抑制剂产生的效果要更强,可使钼与其它金属硫化矿物选择性的分离,提高钼精矿浮选指标。在浮选过程中,本发明所述组合抑制剂可直接进行添加,方便操作。本发明所开发的组合抑制剂具有使用安全,用量低,毒性低,环保,不影响后续精选作业等优点,对于提高金属资源综合回收利用和矿山的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南开大学
成果简介:手性对映异构体的性质和活性常常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其结构高度相似性使分离具有很大难度。生物分子可进行高效手性识别,但其稳定性差,须固定到固体基质上。硅等传统基质较低的负载率和稳定性一直以来是困扰该领域的难题。我们的核心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分子与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相结合,所得到的新型复合材料继承了酶分子的手性和两亲性等特殊性,同时利用了 COFs 材料高稳定性、低密度和高分散性的优良性能,制备出具有极高分离效率、耐用性和通用性的新型手性固定相。其可用于正相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这种兼容性使得此新型分离介质可高效分离多种不同类型的手性物质和手性药物。同时,我们也开发出相关高性能膜分离系统,用于药物等物质的分离。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