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欢迎来到宁夏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常见问题  关于我们
成果
成果 专家 院校 需求
微信公众号

一种用于室外的太阳能控制柜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陕西新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太阳能控制柜是太阳能光伏供电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电气装置,其主要分为室外型和室内型两种。由于室外环境多变,为避免各电气设备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常常是将各个电气设备集中到一个柜体内,以便于对供电系统进行集中控制。但这样就使得控制柜整体变得比较笨重,移动不便。同时目前的控制柜在使用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向外开的双开门,在环境比较恶劣或者操作面积比较小的情况下,向外打开的双开门控制柜占用大量的面积导致开门不方便操作。同时目前在对控制柜进行上锁时,采用普通门锁进行锁死,这种普通的门锁方便被打开进而导致设在户外的控制柜的安全性和被盗性降低,容易被损坏和被盗。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公司立项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室外太阳能控制柜。 它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推拉门替换目前的向外双开门,有效的减少了在开门时所使用的占用面积,为山区施工提供了方便;2.双开门采用电动驱动的方式进行驱动能够释放了人力打开的缺陷,能够为山区施工提供了安全保证;3.采用隐形电动锁能够提高控制柜的使用安全性能,并且保证了控制柜被损坏的缺陷;4.在柜体的两侧设有栅格装置能够有效的为控制柜进行散热,同时能够对进入到柜体中的空气进行除杂和干燥。

一种共源式整流光伏二合一电源系统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陕西新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共源式整流光伏二合一电源系统,在传统的太阳能模块基础上,引入共源概念。太阳能子阵合一整体接入,系统共享总输入能量,杜绝传统分立模式下单子阵/单模块失效导致相应子阵能量无法共享的风险。它和特点为: 1.智能功率匹配。可提高系统工作效率1~2%,根据太阳能方阵实时输入功率自动启停相应数量的模块,即实时功率自适应,使系统尽可能运行在高效区间,减少功耗。2.系统单元轮巡:延长模块寿命50%,通过系统自动排序和依次轮休,使每台模块的运行时间相对均衡,缩减平均工作时长。其次,太阳能方阵电缆实现容灾性。实现任一主电缆断裂、任何一个模块损坏,均保证系统满容量满功率输出,实现能量输入和管控的容灾功能,电源系统可靠性成倍提高。最后,采用电池管理系统,避免短板单体对电池组及其他单体的影响,蓄电池组实际使用寿命大幅延长100%以上;可单体更换维修蓄电池组,大幅降低蓄电池组使用成本(新单体更换节省成本80%以上);允许不同厂家、不同批次、不同型号、不同新旧、不同容量的蓄电池单体混合使用,提供了强大的维保手段。组成电源系统的三大部件中的任一部分出现故障,都能保持其输出不变,不间断可靠供电。

指针式卫星光伏钟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西安轻工业钟表研究所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指针式卫星光伏钟”是一种指针式卫星光伏时钟,是将BDS/GPS卫星授时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及钟表自校时技术进行综合应用开发,优化低功耗大力矩机芯、钟表驱动电路及电源管理系统,利用光伏太阳能板及超级电容供电,开发出了一种可在户外综合天气情况下,长时间不间断准确走时、自动校准、免维护的自校时钟表产品。 本项目研制的“光伏钟”属国内首创,且与国际同类产品性能指标相比,均优于国际同类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用太阳能作为能源,并将之转换为电能存储于超级电容介质中,使用寿命超过10年;采用卫星授时信号(BDS/GPS)定时校准,实现时钟精准计时,并定期消除累计误差;独创的电源管理系统和专用软件保证系统以最节电的方式可靠运行,可自动回位并自动追时;可定位指针的大力矩全金属防锈专用机芯,环境适应性强,走时功耗低。 该项目获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为4项国家标准制定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该成果已达到小批量生产,解决了行业中的重要问题,具有较大推广应用潜力、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显著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在我国轻工业领域具有创新性贡献。

光伏逆变器阻抗特性分析评估系统V1.0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西安恒荣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1.研究内容 本项目主要开发一套高效、准确、可靠的光伏逆变器阻抗特性分析评估系统,能够全面模拟光伏阵列及电网环境,对逆变器的阻抗特性进行精确测量和分析,为逆变器制造商、测试机构及运维人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系统包括数据分析与处理软件、用户界面等。系统通过硬件平台采集数据,通过软件平台进行分析和处理,最终输出评估报告。 2.创新点 (1)采用高精度测量设备,高精度万用表,通过算法优化和信号处理技术,提高测量精度和稳定性。 (2)利用模拟电源和负载箱等设备,全面模拟光伏阵列及电网环境,通过调节负载箱的阻抗,模拟不同负载条件下的电网环境。 (3)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同时,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方便用户查看和导出评估结果。 (4)实现测试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3.效益分析 本系统能够全面模拟光伏阵列及电网环境,对逆变器的阻抗特性进行精确测量和分析,为逆变器制造商、测试机构及运维人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故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光伏逆变器的技术水平、推动光伏发电行业的健康发展,并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光伏逆变器电磁暂态仿真评价系统V1.0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西安恒荣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1.研究内容 (1)建立精确的光伏逆变器电磁暂态仿真模型,能够准确反映逆变器在电网故障、负荷突变等暂态条件下的电气特性。 (2)高效的仿真评价系统,,具备快速、准确的仿真计算能力,能够实时评估逆变器的性能参数。 (3)支持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等高性能计算技术,以提高仿真效率。 (4)对仿真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关键性能参数,如电压波动、电流谐波含量、故障穿越时间等。同时,提供可视化工具,帮助用户直观理解仿真结果。 2.创新点 (1)能够准确模拟光伏逆变器在各种复杂工况下的动态响应,包括电压、电流、功率等电气参数的瞬态变化。 (2)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规模、高精度的仿真计算。 (3)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功能,能够对仿真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提取出关键的性能指标和参数。 (4)引入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通过对大量仿真数据的训练和学习,提高了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自动化程度。 3.效益分析 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光伏逆变器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设备,其性能对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和效率具有重要影响。故本系统的开发将为企业带来较好的市场份额及盈利,同时推动行业技术发展及创新。

光伏逆变器故障穿越测试数据处理系统V1.0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西安恒荣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1.研究内容 本系统开发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各模块之间通过数据接口进行交互,实现数据的流动与共享。 数据采集模块:实时采集电压、电流、功率等关键参数数据。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卡,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数据预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去噪、缺失值填充等预处理操作,以提高数据质量。 故障检测与识别模块:基于深度学习等先进算法,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实时检测光伏逆变器在故障穿越测试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效果展示与报告生成模块:将故障检测与识别的结果以图形化界面展示给用户,包括故障发生的时间、位置、类型及严重程度等信息。 2.创新点 (1)通过时间戳同步技术,实现不同测试设备之间数据的同步采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通过数据压缩和降维技术,降低数据处理的复杂度和计算量。 (3)引入自适应学习机制,使模型能够随着测试数据的增加而不断优化和完善。 (4)通过模板化和自动化技术,自动生成详细的测试报告,提高报告生成的效率和准确性。 3.效益分析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光伏逆变器作为光伏电站的核心设备,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对电网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故障穿越测试是验证光伏逆变器在电网电压跌落或升高时能否保持并网运行并提供必要支撑的关键环节。因此,开发一套光伏逆变器故障穿越测试数据处理系统,实现对测试数据的快速、准确处理,提升光伏逆变器的性能、保障电网安全。

具有变色组建的光伏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西安中易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 本成果涉及发电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变色组件的光伏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能够根据需要对某一个异常工作的光伏组件进行遮光处理,避免其在进行维修、维护时以额定功率发电,使得其能够根据人员需求进行相应发电的控制。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具有变色组件的光伏系统的控制方法。 本成果应用于中国西部创新港科研7号楼,搭建结构合理、学科交叉,还应用于榆林高新区创新创业园3号楼建筑外立面太阳能光伏一体化改造项目,成为生态城市智慧绿色能源建筑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排头兵,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产品更新,带动和促进全国智慧绿色能源建筑的发展,助推建筑领域“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刘壮博士为西安市地方级领军人才,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多项重点科研项目,被授予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曹宇天为西安市地方级领军人才,擅长智慧建筑光伏领域,承担并参与了多项省市重点科研项目。

基于太阳光谱选择性利用与建筑场景融合的BIPV技术及集成应用研究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西安中易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 基于太阳光谱选择性利用与建筑场景融合的BIPV技术及集成应用研究项目是以建筑外立面为主要创新场景,通过“建筑+光伏+信息”深度技术耦合,实现了光伏建材化,以玻璃为基材,涵盖透光、彩色、仿石材、仿铝材等常见类型,可依据建筑风格定制,应用于建筑全场景,形成模块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技术产品方案;并通过智能管控,监测每个模块的运行状态,支撑项目运维。依托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的陕西省生态城市智慧绿色能源建筑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主要创新点为(1)建筑外立面太阳能光伏多技术耦合系统,实现建筑低碳零碳技术路径;(2)建筑光伏源网荷储多维度信息融合技术,实现建筑光伏高效安全运行;(3)建筑光伏介观尺度融合技术,建立实现建筑光伏综合功效的物理基础。 该成果是业内首次基于建筑外立面深度融合光伏的创新技术体系,提出了建筑、能源、信息耦合理论及模块化、标准化、系统化方法,研发了建筑外立面光伏一体化耦合系统技术,形成了完整、全链条的独立系统和技术产品方案,引领了我国绿色低碳的技术创新,助力城市绿色能源与智慧升级。与此同时,成果被列入陕西省双碳方向重点新兴产业,陕西省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建筑外立面和屋顶太阳能光伏一体化技术与应用的实施意见》,赵刚省长作重要批示,支持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该成果已应用于省内外数十个项目,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前板玻璃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及光伏幕 墙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西安中易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

水风光储一体化高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在“双碳”目标下,为平抑大规模风光不确定性冲击和消纳,项目依托我国中西部大型水电基地,针对水风光储一体化高效开发利用技术难题,从精细配置、协同调度、安全控制三个方面开展系统创新,突破了复杂地形气象条件下新能源出力预测精度瓶颈,建立了逐小时、公里级连续空间的高精度风光资源数据库,创新了水风光储多电源容量精细化配置技术,提出了时间分层嵌套、空间分区降维的多能互补协同调度技术,研发了水风光储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与全国产化测控装置,形成了完整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黄河中上游、乌江流域等水电基地、青豫特高压直流工程,推广应用至金沙江上游、雅砻江流域、北盘江等多能互补基地。美国国家工程院Daniel Peter Loucks院士、中国工程院张勇传院士以及《Nature Sustainability》等权威期刊给予了高度评价。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成果经过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水风光储一体化配置、优化调度、安全控制等方面确立了行业优势地位,解决了我国大型水风光储互补基地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领域中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极大地推动了水电、可再生能源和抽水蓄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光伏-储能-V2G”多能互补系统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汪凤翔课题组

成果简介:围绕“ 电动汽车-电网 ”能量双向流动关键技术问题,福建物构所携手宁德时 代、时代星云、福州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在福建省重大专项等项目支持下,开展“光伏-储能-V2G ”多 能互补系统研制,突破 SiC 高压 V2G 硬件架构、强鲁棒模型预测控制策略、V2G 集群智能出力预测算法及多 能互补系统优化运行策略等前沿技术,在国内率先研制出V2G 电动汽车双向充电桩,实现车网能量双向流 动,“低谷充电,高峰放电 ”,已在建成综合能源示范站。系统效率高达 96%,电压电流精度<0.5%,与国 网电动、吉利汽车等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推广,从电网侧、用户侧为实现国家储能战略提供创新方案。

大容量储能太阳能光热电站结构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光热发电在国内外属于新的发电形式,因工艺特殊要求催生了多个新型建(构)筑物,现有规范及研究成果缺失,相关土木工程关键技术难题亟待解决。 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是我国电力能源设计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为我国光热发电事业开创了先河。项目组在国家基金、自选课题、世界银行资助等项目支持下,通过“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开展了大量的现场试验、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主要科技创新点如下:(1)建立了高柔吸热塔结构抗风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2)建立了集热场支架结构及短桩基础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3)研发了储热区高效保温的大直径高温熔盐储罐基础结构体系。(4)研发了成套光热电站的施工新技术。 本项目已获授权专利35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研发施工专用装备4套、施工工法25项,软件著作权1项,著作2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10篇。” 依托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组主编了国家标准1部,行业标准1部和团体标准1部,成果被国内设计企业普遍采用,成功应用于国内70%的光热电站和4个国外著名的光热电站。作为储能型电站,为我国建设 “源网荷储” 多项协同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贡献。

首页上一页1 2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下一页尾页 到第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

网站访问量:               网站在线人数:0              技术支持: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