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成果简介:团队在氢能关键部件材料的设计、制备、测试、仿真和产业化方面进行了完备的布局,致力于打造高端质子交换膜产品,开发膜/催化剂一体化膜电极,打破燃料电池和电解水制氢关键材料被国外产品垄断的局面。所研发的一体化膜电极系列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电解水制氢领域。相关成果获2020年国家发明协会发明创新金奖、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团队自研膜电极望破技术壁垒,促氢能产业,具重大意义。国产膜批量化还适电解水制氢等,市场潜力千亿级。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成果简介:本项目从锂电池传热传质机理过程出发,突破经典电极模型迁移参数体项均布假设的限制,建立基于多孔电极界面特性的介观尺度模型,首次实现了传质过程与电化学反应在电极界面的原位耦合,揭示离子和电子非均匀分布机制;构建全温域热管理方法体系,提出多维度模型预测的热管理系统设计思想,实现全温域长效热管理;首次揭示热失控传播方向与传播路径热阻的关联特性,并揭示热失控传播的非线性加速规律。该项目5篇代表性论文Web of Science他引511次,SCI他引475次,1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出版英文专著章节1章,出版的英文专著章节下载1764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部分成果被收录入法国学者编著的热系统能量管理手册。引用学者包括20余名院士,国际期刊主编或编委90余人次,ASME、AIAA等国际权威学会的40余位Fellow。该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并应用于多款锂电池安全储能产品的研发与推广。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成果简介:项目成果围绕电池制造及运维行业的电池快速分选问题,针对容量检测耗时耗 能、效率低、成本高昂等行业痛点,提出了机理数据融合驱动的电池容量快速检测技术,将行业现有 5 个 小时以上的电池分容时间缩短至半小时内,解决了大规模电芯的快速分选难题。以核心技术为基础开发了 多通道电池快速检测一体机、云边协同电池快检边端等系列电池快检产品,并在中创新航、欣旺达、蜂巢 能源、正力新能等行业知名企业得到广泛应用。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成果简介:燃料电池电堆将氢能转换成电能,是燃料电池汽车的“心脏”。上海交大团队历经15余年攻关,在燃料电池电堆理论研究、技术突破、装备研制等全技术链上取得重大突破与创新。1、提出了“双向蜿蜒”强化水-气传输的电堆设计新方法,发明了纵向“槽蜿蜒”和横向“脊蜿蜒”的细密流道与梯度扩散层协同传质新方法,突破高电流密度脊下传质极限,功率密度提升至6.2kW/L;2、发明了催化剂与梯度有序化膜电极技术。精确调控铂颗粒在介孔碳担载位置和粒径分布,发明了梯度有序气体扩散层-微孔层复合结构,将膜电极面功率密度从1.2W/cm²提升至1.9 W/cm²;3、建立了亲水型超薄细密金属双极板多工步成形工艺,开发了细密流道多步成形技术,降低了流道成形误差,有效支撑电堆装配节数的突破;4、创建了高功率燃料电池电堆高效叠装工艺系统。研制了双机器人快速叠装系统,显著提升装配效率,开发的万台级电堆生产线获IATF16949认证。 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东风汽车、陕汽德创、大运汽车等乘用车、公交车、重卡、物流车等多个领域,并实现海外出口。技术成果转化落地临港新片区,支撑创建了上海特色产业园国际氢能谷,助力上海建设“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入选国家优秀推广案例。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国网石嘴山供电公司大武口区供电公司
成果简介:成果简介:本技术重点开展基于洗涤精馏的荒煤气热量及化产回收工艺研究。开发洗涤与精馏耦合的荒煤气净化新技术,直接将粉尘分离、重油洗涤、煤焦油脱除耦合在一个精馏塔内,既脱除荒煤气中所含焦粉及重质焦油又能利用多级侧采工艺高效、稳定回收高温荒煤气的热量,产生不同压力的蒸汽,并完成后续系统中萘、粗苯等化学产品回收技术开发;目标是采用热集成技术和装置集成一体化理念,开发出可实现高温荒煤气的高效净化、热量和化产的充分回收的原则工艺流程;新工艺取消了焦化行业传统的氨水洗涤过程,避免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产生。应用效果:本技术可减排大量二氧化碳量,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该项目针对行业重大需求和技术瓶颈,针对热电联产机组电-热能耗评估和优化运行,开展了电-热能耗评估方法、多机组多模式电热经济运行策略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实现了能效提升,在燃煤供热机组供热能量分级评价、多机组多模式电热经济运行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1、提出了煤电机组供热能量分级评价的参比工况法。将热电联产机组“热电双产出”工况还原为机组型式、结构及初参数相同的纯凝“电产出”参比工况,开展了供热调门节流、供热蒸汽余压梯级利用、冷端系统等附加能耗影响研究,得到了具体机组、具体供热方式、供热参数下的等品位供热煤耗,实现了煤电机组供热在数量、品位等维度上的分级评价。 2、构建了以能耗分级评价为核心的供热成本分析体系,开发了动态分析软件,实现工程应用。以等品位供热煤耗为基础,采用热、电的标煤消耗量比值作为依据,创新性地进行电耗、水耗分摊;增加了供热对机组辅助服务能力负影响对供热成本增加的隐形分摊,构建出适用于电力新形势下的煤电机组供热成本分析体系。 3、基于参比工况法制定了厂级供热负荷优化分配策略,开发了电-热协同优化软件,实现工程应用。基于项目成果,形成的热电联产机组电-热能耗评估和优化运行技术,已应用于10余台机组,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10项,制定电力标准2项,发表SCI/EI等论文5篇,登记软件著作权5项。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西安新玖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近年来,随着供热需求的日益增长和能源效率要求的提高,换热站控制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该系统在保障供热质量的同时,显著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系统运行稳定性。 换热站控制系统主要由监控中心、现场控制器以及检测仪表等部分组成。监控中心负责全面监控换热站的运行状态,并根据实时数据进行调度与控制;现场控制器则负责执行监控中心的指令,对换热站内的设备进行精确控制;检测仪表则负责实时采集各种工艺参数,为控制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该系统能够实现一、二次网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工艺参数的实时采集、热量计算以及各种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反映和控制。通过光纤专线通讯网络,现场控制器将供热运行数据传送到热网监控调度中心,同时接收调度控制指令。这种双向通信机制确保了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为优化调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换热站控制系统还采用了先进的控制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根据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预测和优化。通过智能调节设备运行参数,实现供热负荷的智能分配和平衡,提高了供热效率和质量。 在实际应用中,换热站控制系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通过精确控制设备运行和供热负荷分配,不仅减少了能源消耗,还降低了运行成本。同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减少了故障率和维修成本。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西安新玖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一种新型平行流换热器在热交换领域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创新性。换热器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旨在实现更高效、更紧凑的热量传递过程。 平行流换热器的核心原理在于利用相互平行的管子,使得两种流体在同一方向中流动,从而实现热量的传递。这种设计使得热量传递更为直接和高效,同时减小了流体的阻力,提高了整体的换热性能。 新型平行流换热器在结构上进行了优化和创新。它采用了微通道多孔扁管设计,这种扁管具有较小的直径,使得流体在管内流动的阻力减小,同时增加了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此外,扁管和翅片的焊接方式也经过了精心设计,确保扁管和翅片之间的接触热阻最小,进一步提高了换热性能。 新型平行流换热器还具有结构紧凑、易于安装和维护的优点。它的整体设计考虑了实际应用中的多种因素,如安装空间、维护便利性等,使得它能够在各种环境下稳定运行,并满足不同的热量传递需求。 新型平行流换热器在环保和节能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由于它的高效换热性能,可以减小系统的能耗,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它的制造工艺和材料选择也符合环保要求,有助于推动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成果简介:为解决于风力、太阳能发电消纳的需求,火电灵活性改造是深度调峰中经济性最优、效果最显著的方式。煤热转化提质耦合煤粉锅炉超低负荷稳燃技术利用煤气化实现煤粉原位热提质,以高效动力学下的燃气燃烧增强火焰区燃烧强度,确保了煤粉燃烧火焰稳定性,并控制了燃料型氮氧化物生成量,满足了火力发电灵活性改造的产业需求,解决了电厂煤粉锅炉灵活性改造面临的超低负荷运行燃烧稳定性差和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煤粉锅炉深度调峰过程的安全、稳定、高效、环保运行。山西煤化所煤热转化提质耦合煤粉锅炉超低负荷稳燃技术可使电厂煤粉锅炉可在20%负荷下稳定运行,满足煤粉锅炉超低负荷稳定燃烧的技术需求,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煤热转化提质耦合煤粉锅炉超低负荷稳燃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技术优势如下:煤种适应性强,可用于低活性贫瘦煤、无烟煤锅炉稳燃;炉型适应性强,可应用于四角切圆锅炉、对冲燃烧锅炉和 W型锅炉;工艺流程简单,投资和运行成本低;全自动化控制,减少安全隐患;氮氧化物生成量少,降低系统的脱硝成本;锅炉负荷调节范围大,操控容易;可替代投油冷启动,实现无油化生产,降低运行成本。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中石化绿源地热能(陕西)开发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本项目聚焦于陕西省丰富的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地热能的高效利用,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和双碳目标。项目在地热井成井工艺、地热能利用流程、多能集成系统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特别是在中低温和高温钻井工艺上,形成了适应中国地热资源特性的成井技术和工艺配套技术。技术创新成果显著,包括在关中地区建成首个综合性"地热温泉城",咸阳地热供暖项目成为联合国注册的全球首个地热行业项目,以及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成为国内首个CCER项目。此外,项目还建立了全国首个地热井水溶氦提取试验站,拓展了地热+余热供暖、种植等多元化应用。在知识产权与标准制定方面,项目共获得9项发明专利授权和21项在审发明专利、3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推动了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项目成果已在陕西省150多项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实现了地热能在建筑供暖、制冷、工农业生产等领域的高效利用,显著提升了地热能的转化效率和多元化利用。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显著,项目为陕西省提供了1500万平方米的清洁供暖面积,年替代燃煤27.5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73.5万吨,对地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项目的研发和管理团队在地热能开发利用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果推广提供了有力保障。项目在地热能利用流程和"地热+"多能集成系统技术方面的创新实践,已在咸阳、西安、临潼等地区实现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成果简介:本项目由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计量中心)共同合作完成,开展了多影响因素取热性能分析,明晰了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长期运行条件下的岩土能量迁移特性,阐明了管间热交互作用对取热性能的影响机理;同时开展了多时间尺度中深层地热耦合储能清洁供热技术研究,形成了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能效提升及灵活调控关键成套技术。主要创新点如下: (1)构建中深层地埋管地热供热系统模型,分析了长期取热能量运移机理及主要换热性能影响因素,建立了结合能量分析、经济及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标,开发了多场景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计算软件,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建立了中深层地埋管群耦合地面管网系统水力交互瞬态计算模型,开展中深层地埋管群长期使用稳定性及管群换热性能评估研究,揭示了管群与地面管网热交互作用以及对长期运行取热性能稳定性的影响; (3)将中深层地埋管供热系统与多时间尺度储热相耦合,从提高需求响应、辅助服务市场收益等方面建立了区域多能源主体博弈调控机制,实现了清洁能源消纳和经济运行的目标。 授权专利6项,获得软著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6篇,其中SCI论文16篇,EI论文3篇。研究成果已在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创新港科创基地、沣西地热能光储一体化综合能源中心等工程中成功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所属分类:清洁能源产业
所属单位:陕西龙豆地热开发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一种余热回收复合利用装置是现代工业节能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这种装置通过高效回收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实现了能源的再利用,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能源消耗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益,同时也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该装置的核心在于其先进的余热回收技术。它利用高效的换热器,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等低品位热能进行有效回收。这些热能通过换热器传递给需要加热的介质,如水、空气或工艺物料等,从而实现能量的再利用。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还减少了传统加热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除了余热回收,该装置还具备复合利用的功能。它可以根据生产需求,将回收的余热用于不同的工艺环节,如加热、干燥、蒸馏等。这种复合利用方式不仅提高了余热的利用率,还使得整个生产过程更加高效、节能。 该装置还具备智能化控制的特点。通过先进的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余热的产生和回收情况,根据生产需求自动调节余热的使用量,确保整个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这种智能化控制不仅提高了装置的操作便利性,还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确保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团队是自主研发团队,团队成员有3人,长期从事地热能供暖工程应用技术工作,主持开发了中深层地热热泵供热系统工程产品,广泛应用于供热领域。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