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成果简介:具有较高成熟度,需要生产线大试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成果简介:本专利对应产品:有机-无机杂化硅酸盐改性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 技术优势:常规水泥基无机注浆浆液多为颗粒注浆材料,可注性较差,难以渗透到微小的裂隙和孔洞中;而且水泥基浆液注浆过程中大多存在渗滤效应,易受到水流冲蚀,导致注浆效果较差;无机注浆材料虽然成本低,注浆技术较为完善,但其固结时间长,强度增长慢,峰值强度低、粘结力弱,韧性不好;有机注浆材料的强度高、韧性好,但其成本高、有毒性、释放巨量反应热引起热量堆积,存储条件苛刻;本专利提供了一种有机-无机杂化的复合注浆材料,选用硅酸盐对聚氨酯进行改性,兼顾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优点,弥补克服其缺点,成本不高,具有渗透性强,强度增长快,峰值强度高,韧性高的特点,施工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泛。 性能指标:双组分注浆材料:其中A组分主要成分为硅酸盐,B组分主要成分为异氰酸酯类 A组分密度1.45~1.59g/cm³,A组分粘度:350~450mpa·s;B组分密度1.15~1.25g/cm³,B组分粘度:120~150mpa·s 固化时间<2min,可调;早期强度:120min后强度>40MPa;峰值强度>45MPa;初始粘度<40mpa·s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成果简介:一种用于危化品洗消的金属有机框架凝胶及其制备方法。技术优势在于混合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主要用于吸收危化品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热敏性凝胶材料进一步提高了混合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吸附能力。同时能根据环境温度变化控制凝胶的状态;当环境温度超过热敏性凝胶材料的相变临界温度时。其迅速由凝胶转变为溶胶覆善于危化品表面。通过隔绝氧气阻止进一步反应。抑制燃烧、爆炸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当环境温度降低到热敏性凝胶材料的相变临界温度以下后。其又由溶胶转变为凝胶。继续吸收危化品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从而完成洗消作业。进而实现在危化品洗消处理过程中同时抑制燃烧、爆炸等次生灾害的发生;绿色安全无污染、生物降解性高。该制备工艺简单。设备及材料成本低。所制备得到的金属有机框架凝胶可以在危化品洗消处理过程中抑制燃烧、爆炸等次生灾害的发生。特别适用于易燃易爆条件下危化品的洗消处理。性能指标:温敏型相变阻燃。包覆效果好。吸附能力强。可持续洗消有毒有害物质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成果简介:本专利对应产品煤层液态CO2循环致裂与注水增润减尘系统。技术优势:(1)创新致裂技术。利用液态CO2的低温冷冻和相变自增压特性,实现对煤层的持续致裂增润,提高注水减尘效果。(2)智能循环加注。通过智能循环加注系统,结合煤岩应变-温度监测,实时调控液态CO2的注入,确保作业的高效与安全;(3)完整感知-决策-控制体系。结合先进的监测和探测技术,形成完整的感知-传递-决策-控制体系,实现智能化源头减尘;(4)降低煤层应力。该技术不仅减尘,还能降低煤层应力集中,有效缓解冲击倾向性和瓦斯突出危险性。 性能指标:(1)致裂效率。液态CO2循环致裂技术能显著提高煤层的致裂效率,确保注水减尘效果;(2)注水均匀性。通过智能循环加注系统,确保注水均匀,提高煤层的润湿范围; (3)安全可靠性。结合煤岩应变-温度监测,确保作业过程的安全可靠;(4)减尘效率。该技术能显著提高注水减尘效率,降低矿山粉尘浓度,保障矿井安全生产。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成果简介:一种防治煤自燃的多温段微胶囊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优势在于氯化镁和碳酸氢钠具有强吸水性。可在煤表面形成液膜达到降温隔氧的物理阻化效果;迷迭香酸、鼠尾草酸和番茄红素属于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强抗氧化剂。能够有效地捕捉煤自燃反应中的自由基从而切断煤自燃反应。达到化学阻化效果:通过对上述阻化剂进行微胶囊包覆。能有效避免阻化剂材料在制备、运输等过程中提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失效;实现了可控的熔化温度。仅在环境温度高于壁材设计温度后释放内部芯材;同时在最外层壁材中加入了纳米二氧化硅和玻璃纤维等材料增强了微胶囊的机械性能。能够更好地抵御煤岩裂隙的应力扰动;另外。二硫化钼的加入增强了材料的润滑性。减小了管道输送和裂隙渗流中的磨损;材料来源丰富、天然无污染、无毒无害。成本低、制备原理简单、可操作性强;能够根据不同煤炭自燃倾向性和不同煤岩裂隙分布及开采工艺设计不同阻化剂芯材及包裹层数。在煤自燃不同阶段通过温度逐级释放针对性的阻化剂。并可同时实现物理阻化和化学阻化。性能指标:尺寸可控。环境适应性和设计性强。能够在不同温度段逐级释放针对性的阻化剂。阻化寿命长、阻化效率高、阻化范围广。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成果简介:一种简单制备二氧化碳捕集材料的方法和技术,其制备条件简单,很容易实现产业化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成果简介:本发明制备得到的硅烷偶联剂改性SiO2纳米颗粒尺寸小,注入性良好,不会对地层造成额外伤害,且其比表面大,吸附能力强,可对井周微粒进行固定,防止微粒大规模运移而堵塞孔喉;硅烷偶联剂改性SiO2纳米颗粒具有疏水特性,在岩石壁面黏附可提高岩石疏水性,从而降低地层束缚水饱和度,阻止地层水毛管回流,达到长期抑制盐析伤害的目的;通过改性SiO2纳米颗粒和低矿化度水的协同作用,实现了对井周微粒运移及盐析伤害的综合防治,从而保持或改善近井带渗透率,提高CO2注入能力;本发明过程简便、成本较低,且提高CO2注入能力效果显著,可实现大规模应用,在CO2地质封存与利用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成果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基高性能CO2吸附用活性炭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在活性炭制备过程的炭化阶段掺杂二元复合催化剂,实现活性炭CO2吸附性能和气体吸附选择性的高效强化。所述二元复合催化剂为钠、铁双金属复合催化剂,钠、铁摩尔质量投入比为1:0.5–1:2,活性炭制备过程炭化温度为600℃–700℃,活化温度为600oC–950oC。炭化过程中催化剂拓展了活性炭孔隙结构,降低了炭化反应所需活化能,总体得炭率可提高5%–10%,经催化炭化、活化后的活性炭产品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发达的孔隙结构,CO2饱和吸附量≥5.0 mmol/g、再生循环3次及以上CO2饱和吸附量≥4.5 mmol/g。本发明涉及的活性炭制备方法整体工艺流程简单,复合催化剂分散性与催化活性优异,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成果简介:目前气化炉渣主要应用于建筑材料和污水处理,由此可见可以利用气化炉渣增加凝胶的强度,海藻酸钠是褐藻类植物经过一系列的加工提取制作而成的一种天然高分子多糖,增稠性、热稳定性、凝胶性,由于海藻酸钠性能优异,来源广泛,因此在食品行业、污水处理、医疗领域等行业被广泛应用,海藻酸钠溶液可以与二价阳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反应形成凝胶,通常利用钙离子与海藻酸钠制备海藻酸钠凝胶,氯化钙是最为常见的无机阻化剂,氯化钙溶液不仅可以作为海藻酸钠凝胶的交联剂,未被反应的氯化钙溶液还可以对煤自燃起阻化作用,此外,钙离子与海藻酸钠溶液反应时,在外表面可以形成一层膜,这对隔绝煤与氧气的接触是相当有利的,由于与其他防治煤自燃的技术措施相比,凝胶的优势明显,因此通过保水性实验、程序升温实验、同步热分析实验、灭明火实验、扫描电镜实验等确定了防灭火性能优异的海藻酸钠/气化炉渣复合凝胶的最佳配比,不仅为气化炉渣的废物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与已有的防治煤自燃的凝胶相比,海藻酸钠/气化炉渣复合凝胶经济性高,表面形成的胶体强度高且具备热不可逆性,优势明显。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成果简介:一种防治煤自燃的温敏硅质体阻化剂。技术优势在于可通过溶液一凝胶及自组装方式在表层形成一层三维网状无机硅氧烷网络结构域。不易挤压变形或破裂。通过使用硅质体装载阻化剂能有效避免阻化剂在储存、输运和使用过程中因环境原因而造成失活;硅质体具有一定的耐酸碱性。在表面活性溶液中能保持稳定。因此本发明的温敏硅质体阻化剂具有优良的可扩展性。可搭配矿井常用的多种输送介质起到多重阻化效果。从而降低了使用成本;温敏材料能镶嵌在硅质体表层形成温敏硅质体。组合后的相变温度介于65~75℃之间。相变温度接近煤自燃的临界温度;本发明的载体尺寸为微米级。可随输送介质渗入煤岩裂隙中。当煤岩温度升至相变温度时。温敏材料能迅速地从凝胶态转为液晶态释放内部的阻化剂以阻断煤的氧化升温。由此避免了阻化剂在煤低温氧化潜伏期时提前被氧化而失活。延长了阻化寿命。达到高效防治煤自燃的目的;硅质体具有两亲性。装载种类广泛。能够同时装载脂溶性阻化剂和水溶性阻化剂。在相变温度之后同时释放达到协同阻化的效果。可大幅提升煤自燃的阻化效率。性能指标:温敏型阻燃材料。环境适应性强。渗透性好。阻化寿命长。具有优良可扩展性。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成果简介:本发明基于煤焦油成分分析,通过甲苯萃取煤焦油中的多环芳香烃,并与钼矿常规烃类油捕收剂复合,引入一定量极性不饱和双键及苯环,强化复合捕收剂在辉钼矿极性面上的吸附,进而强化微细辉钼矿颗粒表面疏水性,促进颗粒在辉钼矿表面粘附,提高微细粒辉钼矿浮选效率,最大限度提高钼矿资源的回收,同时进一步促进煤焦油资源化与增值化利用。
所属分类:新型材料产业
所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成果简介:本发明对应产品为褐煤模型化合物加氢裂解的Ru/C催化剂及其方法。技术优势在于无需额外的氢气和贵金属催化剂,以廉价的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异丙醇原位供氢断裂芳醚C-O键,避免了高压氢气的使用,降低了对反应器的要求和操作风险,提高了产物选择性,催化剂制备过程简单,稳定性良好。性能指标:含不同类型C-O键的芳醚模型化合物在温和条件下均能定向转化为芳烃和环己醇,催化剂在循环使用六次后活性几乎没有变化。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