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价格: 面议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1、课题来源与背景:2012年吉林省牧业科研育种项目计划,项目编号:20120101。2013年吉林省省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资助项目。 2、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禽副黏病毒的检测并进行疫病防控研究。分离鉴定鹅、鸽副粘病毒流行株1-3株,完成副粘病毒F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从鹅、鸽、鸡养殖场各选择1-2群进行示范,免疫合格率达95%以上。对免疫示范场进行疫病诊断与监测,禽副粘病毒病的死亡病例应在5%以下。在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2篇。 3、技术创新性与先进性:采用快速、高度特异、灵敏的RT-PCR检测方法,从多种患病禽类确定了禽副黏病毒阳性样品。为病毒的分离鉴定节省了大量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从吉林省鹅、鸡等多种禽类通过SPF鸡胚成功分离到到4株禽副黏病毒,通过基因序列测定,4株分离株的F基因,全长均为1 662bp,编码553个氨基酸。F 蛋白裂解位点位于112~117 位氨基酸序列为112R-R-Q-K-R-F117,均与强毒株的蛋白裂解位点区序列一致,证实所分离的4株禽副黏病毒均属于基因Ⅶ型强毒株,并具有98.4%-99.8%的较高同源性,与传统的疫苗株laSota、B1、V4和F48E9仅有81.5%-84.7%相对较低的同源性,遗传距离也相对较远。从分子水平上,为吉林省禽副黏病毒的免疫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鹅源副黏病毒分离株制作灭活疫苗,与ND Ⅳ系苗和CS2株Ⅰ系苗紧急免疫预防接种的试验效果,证明基因Ⅶ型APMV与ND Ⅳ系、NDⅠ系疫苗株存在交叉的免疫原性,但免疫原性仍存在差异。 4、技术的成熟程度: 本课题对吉林省禽类副黏病毒病进行临床诊断,分离鉴定出我省流行毒株,通过病毒F基因分析,了解病毒与常用疫苗毒株亲缘关系,为今后深入开展禽类副黏病毒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免疫预防和控制起到重要作用,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技术成熟实用。 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推广地区仪器要求配备PCR仪和电泳仪等设备,目前在县一级动物预防控制部门都配备了相关设备,通过对相关技术人员培训,本项技术容易推广应用。 禽类副黏病毒病流行已较普遍,危害日趋严重。本项技术通过不断完善,应有较大的推广面,潜在经济效益较大,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本项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也存在诸多的不足,比如:病毒的分离同种禽类分离株较少,分离株数量需进一步扩大和深入的开展分子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在分离株的毒力研究中,只是从基因序列测定的角度,确定分离株为强毒株,没有通过攻毒试验测定其毒力;在制定免疫程序中,包括新城疫疫苗对禽副黏病毒病的免疫预防效果,都只是应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进行评价,也未能通过攻毒试验进行测定。这些问题都需课题组进行认真总结,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完善。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