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价格: 面议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课题来源与背景: 课题来源:“生活饮用水直饮式纳滤膜装置”项目于2009年被吉林省科技厅列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背景:国内外医学专家通过科学论证,明确了“优质饮用水”的概念,即“优质饮用水”应是最大程度地去除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同时又保留原水中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饮用水。要达到优质饮用水的要求,就需要对饮用水进行深度净化。饮用水的深度净化是指采用非常规方法 (沉淀、 过滤、 消毒)处理饮水。通常是用已处理的自来水经过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膜过滤等技术进一步处理,其成品为纯水或净水。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等的净水器需要频换滤芯,使用复杂,净化效果不理想,无法达到安全、卫生、健康的家庭饮用净水标准。 纳滤膜孔径范围在几个纳米左右( 0. 001 μm 左右),操作压力仅为 0.4~0.8 MPa,分子量200 左右的物质均不能透过,纳滤膜对二价离子 ( Ca2+、 Mg2+) 去除率可在90%以上,对一价( Na+、 C1-) 去除率在70%以内。纳滤膜不仅可以软化水质和适度脱盐,而且可以去除三囟甲烷前体、色度、 细菌、病毒、溶解性有机物和铁、锰、氨氮等。因此,纳滤产水为含有少量离子的弱碱性软水,为优质饮用水。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技术原理:生活饮用水直饮式纳滤膜装置是将自主研发的中空纤维纳滤膜,利用医用级双封头式浇铸工艺封装在壳体内制成纳滤膜芯,该膜具有选择性透过的特殊功能,即膜生物输送功能。 装置的分离过程是依靠自来水的自然压力,从膜壁上几何尺寸小于1-10纳米孔径分离出来的水,可保留水中有益的矿物质,而几何尺寸大于1-10纳米以上的病毒、细菌、有机物等酸性物质被截留在膜的内壁,在使用自来水时,对膜内壁起到自动冲洗作用,从而实现了自动冲洗不用换芯的特种功效。 装置特点:1)中空纳滤膜孔径为1-10纳米,耐压力为0.6MPa以下,具有高通量、耐污染等特点,使用寿命达5-10年不用换芯;2)能有效保留水中有益的钙、铁、镁、锌、锶等有益矿物质,实现无毒无菌;3)分离后的水质为弱碱性,具有小分子团功效;4)纯物理方法过滤,依靠自来水的自然压力,无需用电;5)双龙头,错流过滤,自动冲洗不换芯;6)装置体积小、使用方便,无废水排放。 性能指标: 出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pH=7.3-8.5;总硬度<250mg/L;铁<0.3 mg/L;氯化物<250 mg/L;耗氧量<3 mg/L;溶解性总固体<500 mg/L;细菌总数:不得检出。 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本项目开发出中空纤维纳滤膜制备技术,以此为基础,中空纤维纳滤膜及装置在饮用水及其他领域得到应用,项目研究创新点如下: 1) 中空纤维纳滤膜纺丝设备及技术:开发出具有变频计量、红外探伤和自动更新凝固浴等新技术的新型纺丝机,开创中空纤维纳滤膜连续纺丝新工艺。 2) 中空纤维纳滤膜:所制备的中空纤维纳滤膜孔径达到纳米级,拉伸强度高。可部分截留矿物质,完全截留污染有机物。 3) 生活饮用水直饮式纳滤膜装置:开发出适用于饮用水的多品种中空纤维纳滤膜装置,产水为优质饮用水。 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项目先后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攻关项目、2013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新兴战略产业项目、吉林省“双十”项目。首家通过国家2012年强制执行的生活饮用水最新标准(GB5749-2006)106项检测,并获得饮用水卫生许可证,2013年被全运会指定为独家提供直饮水装置供应商,并已在学校、医院、政府、企业、居民等各个行业推广应用。解决了多级净水器频繁换芯、桶装水二次污染、纯净水无营养、超滤和普通净水器不能实现无毒无菌的缺点,可替代桶装水和超滤、反渗透等多级净水技术,将对全国饮水新技术起到创新性的引领作用,也将成为全世界率先应用中空纳滤膜技术制造纳滤直饮水装置的国家。 2014年10月8日,“中空纳滤膜及直饮水装置”通过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论: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项目组与国内数十家企业建立了应用合作关系。吉林市第一中学、吉林市第三中学、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吉林市第二十三中学、吉林市第六十一中学、第十二届沈阳全国运动会、吉林市政府、市委、吉林市人民医院、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省肿瘤医院、长春米奇加工厂等1.2万户和教育、机关、企事业等已达500多户,合作单位反馈信息普遍好评。生活饮用水直饮式纳滤膜装置能有效保留矿物质,实现无毒无菌、弱碱性,自动冲洗不换芯的功能。 历年获奖情况: 2012年获得吉林省著名商标; 2013年获得吉林省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卫生许可批件; 2014年获得中国膜工业协会《功能膜产品登记备案证书》; 2015年获得吉林省名牌产品; 2016年获得中国膜工业协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证书”,评价结果为AAA。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