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价格: 面议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本任务来源于2017年广东省中医药局面上科研项目《贺氏火针温通法治疗风寒湿型冻结肩的临床研究》,项目编号:20171269。主要应用于中医骨伤、针灸临床。对照项目实施方案,现总结汇报如下: 研究目标与意义: 肩关节周围炎(Periarthritis)之一的冻结肩是中医骨伤、针灸推拿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属于中医学“痹症”、“伤筋”的范畴,按证候辩证分型有“风寒湿型、瘀滞型、气血虚型”三种。而南方地域寒湿天气常见,故又以“风寒湿型冻结肩”常见。贺氏火针温通法,即贺普仁教授创立的三通法中的温通法。贺老认为:本法乃是借火助阳以补虚,开门祛邪以泻实,又可以热引热,使郁滞得通,寒热虚实之证无所不宜。其治病机理在于温热,即借“火”之力而刺激穴位或局部,集毫针激发经气、艾灸温阳散寒的功效于一身,从而达到调和气血、开门祛邪的作用。 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其发病率越来越高,危害也越来越大,目前临床观察火针疗法临床疗效显著,但缺乏规范化研究,为此本课题提出贺氏火针温通法治疗风寒湿型冻结肩患者为观察组,单纯使用毫针刺法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规范火针治疗风寒湿型冻结肩的诊疗方案,同时为治疗风寒湿型冻结肩患者提供一种廉价、有效的治疗方法。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主要采取随机与对照方法进行资料处理。样本由软件计算。病例来源以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风寒湿型冻结肩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 按就诊时间顺序依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对照组按照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学》 主穴选取:患侧肩髃、肩髎、肩前、 阿是穴、条口、阳陵泉;肩内廉痛,加尺泽、太渊;肩外廉痛,加后溪、小海;肩前廉痛,加合谷、列缺。针法:患者患肢朝上侧卧位:选穴皮肤用75%乙醇常规消毒后,按部位分别选用25~7 5mm(1~3寸)长和28~30号(0.32~0.38mm)粗细不锈钢毫针常规针刺,留针40 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治疗组用针具:钨锰合金钢中粗火针,直径0.8mm,针身长4cm,盘龙针柄长4cm,针尖呈鼠尾;体位:患肢朝上侧卧位;取穴:局部痛点;针法:医者左手持微型酒精灯,右手持毛笔姿势持针,先烧针根部,然后将针徐徐提起,烧灼针尖部(针具烧灼的长度依据针刺深度而定),针尖白亮通红时,迅速刺入穴位0.3~0.5 寸,疾出针,不留针。局部取穴,以痛为腧 ,火针出针后疾按针孔以防出血,并可减轻疼痛。疼痛较剧者可在痛点处连续点刺2—3针。交替取穴,3~5天1次,5次后评价疗效。 安全性观察:在治疗前后检测全部受试者的静息脉率、血压、生化指标、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便潜血,观察是否有变化。疗效观察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Constant-Murley法肩功能评定标准判定。平远县中医医院是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中医骨伤科、针灸康复科为该院重点专科,项目人员设备齐备,病源充足,治疗方法操作简便,对场地、设备要求不高,“简便验廉”中医药特色突出,具有实际可行意义。 推广应用前景与措施: 预期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贺氏火针温通法治疗风寒湿型冻结肩疗效确切持久,操作简便,对场地和设备要求不高,医疗费用低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中医特色明显,可以在各级医院尤其适合基层卫生院推广使用。 研究成果的应用开发前景:肩关节周围炎(Periarthritis)之一的冻结肩是中医骨伤、针灸推拿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南方地域寒湿天气常见,故又以“风寒湿型冻结肩”常见。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其发病率越来越高,危害也越来越大,目前临床观察火针疗法临床疗效显著,但缺乏规范化研究,为此本课题提出贺氏火针温通法治疗风寒湿型冻结肩患者为观察组,单纯使用毫针刺法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规范火针治疗风寒湿型冻结肩的诊疗方案,同时为治疗风寒湿型冻结肩患者提供一种廉价、有效的治疗方法。贺氏火针温通法治疗风寒湿型冻结肩疗效确切持久,操作简便,对场地和设备要求不高,医疗费用低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中医特色明显,可以在各级医院及基层卫生院推广使用,尤其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 结论: 课题已顺利通过省中医药局验收,并经专家组鉴定:在临床针灸治疗冻结肩领域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同时还荣获了岭南骨科特色疗法个案大赛三等奖,为县级医院唯一获奖项目。 通过目前诊治病例的分析,本课题的研究对治疗风寒湿型冻结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已经初步总结经验,并已撰写了论文《贺氏火针温通法治疗风寒湿型冻结肩的临床研究》在《实用中医药杂志》杂志(2018年5月第5期、第34卷总第304期)上发表。同时已经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