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价格: 面议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一种起源于颈椎后纵韧带组织的异位骨化性病变。骨化的后纵韧带造成脊髓和神经根压迫,导致患者四肢与躯干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甚至瘫痪和大小便失禁。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来预防和抑制颈椎OPLL的发生和发展,手术治疗以解除或减轻脊髓和神经压迫为目的,但其难度大、风险高,易造成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是目前脊柱外科领域的难点和研究热点。 本项目历时18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础重点基金等课题的支持下,围绕颈椎OPLL的发病机制及外科治疗过程中的技术和方法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1、深入研究OPLL的发病机制。建立应力刺激诱导后纵韧带组织细胞成骨分化模型;发现了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OPLL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MAPK信号通路作用于成骨关键基因Runx2诱导细胞成骨;通过NFKB信号传导通路激活炎症反应;发现内质网应激的感受器蛋白(PERK)和信号转导蛋白(OASIS)在OPLL患者表达增高,并受到Cx43的表达调控。研究建立了以Cx43为中心的信号调控网络,为颈椎OPLL的药物和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2、开展多项颈椎OPLL手术新技术。在国内最早开展了严重OPLL患者的前路根治性手术,提出了颈椎OPLL术式选择新标准,改变了以往对于椎管狭窄率大于50%是前路手术禁忌症的认识;提高了颈椎OPLL合并硬膜囊骨化的术前诊断率,开展了前路经“安全间隙”分离切除OPLL合并硬膜囊骨化的新技术;在国际上*前路椎体和后纵韧带骨化复合体前移的新技术,明显提高了颈椎OPLL的手术疗效。 3、针对颈椎OPLL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改进多项手术技术和外科围手术期治疗措施。针对前路脑脊液漏的并发症,提出椎管容积“九分法”对手术风险进行预判,根据不同硬膜囊缺损程度建立一套完善的治疗方法,缩短了脑脊液漏的治疗时间;指出后路手术中颈椎曲度过度增大和脊髓漂移是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重要原因,提出采用半椎板切除的原位减压技术来降低其发生率;提出采用后路椎管成形及侧块螺钉固定的杂交技术治疗OPLL合并椎间不稳来预防和降低术后OPLL进展;在国内首先提出了脊柱韧带骨化病的概念,采用一期颈胸椎联合减压技术治疗脊柱韧带骨化病,降低了患者的再手术率。 4、设计和应用了多种专利手术工具和植入物材料。为配合颈椎OPLL新手术技术的顺利开展,设计了后纵韧带切除钩等,成为颈椎外科手术中的必备工具。自主创新设计了“解剖型”植骨重建钛网,并通过专利转化成功应用于临床,不仅提高了手术疗效而且极大的节约了医疗成本,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本项目围绕颈椎OPLL在科学理论、外科技术、手术工具及植入材料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项目组成员手术治疗颈椎OPLL患者1568例,其中前路手术直接减压率达到72.3%,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内治疗颈椎OPLL的现状,显著提高了手术疗效,同时降低了手术风险。研究成果累计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5篇,其中SCI论文55篇,总影响因子176,他引406,获国家授权专利8项(发明专利3项),出版《脊柱韧带骨化病》专著一部。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