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价格: 面议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均为广东省科技厅资金投入。背景:区域发展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是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广东省经济发展已基本实现了从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转型,正处于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阶段。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是广东省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也是广东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是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要提升广东的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有必要从系统协同的角度对区域创新进行考察,加强数理研究方法(如协同学数理方法、计量经济方法)的应用。因此,运用系统协同的数理方法测度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并提出改进提升建议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2、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广东21 个地级市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数据为样本,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 方法)构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测评模型;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及提升机制分析。根据前面分析结果,在支持向量机测度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绝对值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 DEA)测度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度。意义:理论上,本文的研究思路提供了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尤其是在实证方面,提出了规模、效率和协同视角下的完整研究思路。研究以支持向量机、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为技术手段,提出了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结构模型,构建了区域协同创新能力非线性测评模型,将有助于推进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研究的数理分析方法应用。现实上,研究通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度的测度,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广东21各地级市分成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区域,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度与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总量、增量进行相关分析,指出不同类型影响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最终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3、主要论点与论据:(1)城市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由3个一级指标构成,即“创新环境指标”、“创新能力指标”和“创新绩效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设有若干个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构建了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估方法测度模型,提供了模型支撑。(2)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深圳、广州、珠海和佛山已形成稳固的第一梯队。(3)主体地位:在规模视角下进行了创新主体地位研究,从创新投入、执行、产出三方面进行衡量得出,企业尚未真正确立在我国创新系统中的主体地位,企业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我国构建国家创新系统找那个的关键任务。在效率视角下探讨创新主体地位,运用DEA指数法进行;得出,第一,效率视角下研究与开发机构的技术创新效率最高,工业企业位居其次,高等院校最低。第二,就研究与开发机构而言,对现有技术利用水平的提高是研究与开发机构的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首要因素。第三,就工业企业而言,区域创新系统的技术进步是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而自身效率的降低对工业企业创新效率起到了负面作用。在协同创新视角下探讨创新主体地位,以知识生产函数进行。发现,企业是区域创新系统中最重要的创新主体。 4、创见与创新:(1)以支持向量机、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为技术手段,提出了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结构模型,构建了区域协同创新能力非线性测评模型,提出了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模式、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度概念,构建了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度测度方法。(2)在地级市层面,分类研究广东省的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并给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通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度的测度,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广东21各地级市分成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区域,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度与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总量、增量进行相关分析,指出不同类型影响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最终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对广东省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有助于政府决策。通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度的测度,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广东21各地级市分成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区域,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度与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总量、增量进行相关分析,指出不同类型影响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最终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存在问题:还需进一步尝试进行临床试验,目前相关的临床试验申请指标等均较为严格,因此还需完善各考核指标,以期进行后续的临床试验,真正实现研究的产业化,创造经济及社会效益。 6、历年获奖情况:(1)项目成果“广州成为带领全省创新发展引擎的策略与对策”,发表到《广州社科成果要报》,2016年第30期,广州市王东副市长肯定性批示,并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学习应用。(2)《广州市科技创新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经广州市政府办公厅于2017年3月23日正式印发该规划。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