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14110]香椿采后减损及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应用
交易价格:
面议
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已有样品
交易方式:
完全转让
联系人:
国网大武口公司
所在地: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该项目属于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领域。香椿为中国特色木本蔬菜,全国22个省区均有规模化种植,年产量超过70万吨,仅鲜销产值超过200亿元/年。但因采后保鲜措施不当、贮运冷链缺乏等问题造成采后损失率高达35%,经济损失严重。同时其加工制品多以腌制为主,存在营养损失大、产品单一且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香椿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项目组多年来紧密围绕香椿采后减损和增值两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取得以下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1)在保鲜减损方面:系统揭示了香椿采后贮藏保鲜过程中品质劣变规律,确定品质保持最佳临界温度,创建了“香椿临界冰点保鲜技术”,发明了应用于香椿采后保鲜处理的“负压脉冲剂量可控促渗技术”。同时与自主研发的“复方生物保鲜剂、高效缓释蓄冷剂及配套贮运保鲜装置”共集成,建立香椿从产地到货架的冷链物流保鲜技术体系。该体系可使香椿冷藏期达40天左右,比传统冷藏技术延长近20天,物流保鲜期延长3天左右,冷藏期间降低损失25%左右。(2)在干燥减损方面:阐明香椿脱水过程关键风味成分变化规律及水分迁移扩散特性,将梯度微波真空干燥与多段变温热风干燥联合,创建了香椿高质低耗干燥减损技术,实现兼顾干燥品质与效率的目的。与传统热风干燥相比,其关键风味成分相对含量是传统工艺的2.7倍,单位脱水能耗降低30%左右。(3)在高值化产品加工方面:研制出香椿系列干制品3种;在菜品加工方面,革新了香椿菜品生产工艺,开发了4种工艺11种香椿系列风味菜品并得到转让,设计了年产1000吨的风味香椿即食产品生产线1条,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其中三一大厨房“功夫菜-香椿拌面酱”入选2017年中国成都春季糖酒会明星产品。与传统腌制菜品工艺相比,护绿时间持续4~6个月,特征风味浓郁、持久,营养损失较小,“色、香、味”均有明显的改善,市场反映良好,经济效益显著。将上述保鲜、干燥减损及深加工技术集成于香椿采后产业链条,形成一套香椿采后减损及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成果。该套技术成果可降低鲜香椿采后损失25%左右,开发保鲜类配套产品4种,研制出新型菜品11种,干制品3种,产品增值效果显著。同时,发表论文18篇(SCI 2篇,EI 2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核心等期刊1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该技术成果不仅克服了香椿采后损失大、产品单一等问题,同时促进了香椿采后保鲜加工技术水平升级和产业链条的延长。目前该套技术成果于2014年已成功在河南、山东等11个省37家企业推广,并在郑州市三一、莒县绿宝等9家公司推广应用,其中在2家企业进行了产品技术转让。截止2016年,产品产业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达20000多万元,经济效益显著。同时该技术得到河南科技报、郑州日报、郑州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应用推广及经济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