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43772]草地建植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交易价格:
面议
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正在研发
交易方式:
许可转让
联系人:
张益民
所在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项目针对宁夏人工草地和退化草地改良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牧草灌水、平衡施肥技术、苜蓿根瘤菌剂筛选技术、人工草地修复重建技术及天然草地改良建植技术研究,建立了不同生态类型区牧草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带动了周边地区草畜产业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取得研究成果如下:
1、优质苜蓿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①明确了宁夏贺兰山东麓引黄灌区苜蓿地合理施肥量:N:2.9 kg/亩、P2O5:12.2 kg/亩、施K2O:3.1kg/亩,增产35.6%。
②明确了宁夏中部干旱带扬黄灌区苜蓿地的灌溉制度,即在苜蓿返青期、前两茬刈割期后、越冬前各一水共4水,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③明确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多年生人工禾草地的合理施肥量:N:20kg/亩,P2O5:4.5kg/亩,增产40.86%。
填补了宁夏牧草平衡施肥技术空白。
2、苜蓿根瘤菌剂筛选及接种不同根瘤菌剂与氮肥施用量对苜蓿产量的影响研究。
筛选出了两个适应强的苜蓿根瘤菌剂3137147 和N1101,使苜蓿增产幅度分别达30.94%、43.81%。研究了接种不同根瘤菌剂与氮肥施用量对苜蓿产量的影响,明确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3kg/亩以上)苜蓿产量反而会降低,说明施氮会抑制苜蓿根瘤菌的固氮效果。建议:苜蓿种植前接种根瘤菌剂,不施用氮肥,即能增加苜蓿产量又能减少施肥成本。
3、宁夏南部山区半干旱区旱地退化苜蓿地修复技术研究
利用刺激生根技术、施肥及杂草防除技术,使苜蓿增产11.6%~25.7%;探明了不同草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旱地苜蓿土壤水分含量变化规律。明确了苜蓿种植6年后,会造成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水分供应受到限制,失去了作为苜蓿生产的利用价值,应该及时翻耕,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大力促进宁南半干旱地区苜蓿产业发展。填补了国内退化苜蓿地修复技术空白。
4、宁夏中部干旱带退化天然草场改良技术研究
通过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天然草场改良前后土壤肥力状况的变化、不同改良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分布的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引进牧草与本地牧草品种根际微生物区系变化研究、不同草场类型补播移栽牧草的越冬率、出苗率、草场植被优势度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明确了适宜退化草场补播改良的牧草品种、补播方法及补播时间等关键因素,制定了"退化荒漠草原补播改良技术规程"(DB64/T803-2012)。 填补了国内草原补播改良技术空白。
5、建立了牧草试验示范基地
①建立了苜蓿丰产栽培示范基地 利用平衡施肥技术、合理密植、根瘤菌接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在盐池花马池镇指导建立了苜蓿丰产栽培示范基地15640亩,总产值达3096万元(1500元/亩),新增产值1083.6万元。
②建立了退化草场改良示范区 在盐池花马池镇、青山乡、高沙窝镇和大水坑镇辐射示范草场改良技术4.044万亩,总产值达444.84万元(110元/亩),新增产值达223.9万元。
③建立了退化苜蓿地修复重建示范区 指导建立了示范退化苜蓿草地修复重建技术3万亩,其中在海原县1.2万亩,原州区0.5万亩,彭阳县1.3万亩,产草量平均恢复了76.6%。总干草产量1.545万吨,总产值1854.24万元(1200元/吨),新增产值1420.35万元。
6、项目实施带动我区草畜产业的发展
项目实施3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农民直接增收2727.85万元;初步解决了草地畜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全局性技术难题,大幅度提高了草地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加速草产品加工与养蓄转化增值,加快当地农户脱贫致富步伐;同时在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立了优质牧草丰产栽培基地、草地改良示范园和退化苜蓿地修复示范区,并大力加强科技推广,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当地进行宣传,向农户和企业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使该项成果能够逐渐快速实现转化。
7、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核心学术期刊3篇。本项目在宁夏人工草地平衡施肥技术、宁夏半干旱地区苜蓿地修复技术和退化苜蓿草地刺激生根技术等方面具有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