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43715]蔬菜新品种选育及种子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交易价格:
面议
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正在研发
交易方式:
完全转让
技术入股
许可转让
联系人:
宁夏科易网科技有限公司
所在地: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一、任务来源
本课题是由宁夏种子工作站牵头,组织石嘴山市、平罗县、中卫市等7家种子管理部门及宁夏泰金种业公司等企业自行立项共同实施的项目。
二、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课题属于农业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农作物育繁种技术,结合全区地理区位优势,以选育不同蔬菜新品种及种子繁制种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为目标。
通过收集瓜菜种质资源,建立主要瓜菜育种群体,采用现代分子育种标记技术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高效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一批育种新材料和优异亲本,利用优势资源进行测交、回交、多代单株自交,经过多代分离、筛选、纯化,获得具有优良商品性状的育种材料,为选育新品种奠定基础。
通过对不同蔬菜种类繁种生产技术开展育苗、选地种植、植株营养调控、病虫害防治、种子采收处理技术的优化集成,在蔬菜种子生产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方面取得突破,形成适宜宁夏地区乃至国内同类地区瓜菜种子生产技术体系。
三、性能指标
收集、创制种质资源8000份,其中引进美国、日本、以色列、荷兰和韩国等国外种质资源560 份进行杂交、回交等田间有性重组,逐渐将多个抗性基因转移到同一种质,实现多个抗病性状在同一单株的聚合,经过多代分离、筛选、纯化,获得具有优良商品性状的育种材料200余份,为选育新品种奠定基础。
通过三年的试验研究及示范应用,选育出15个丰产性好、商品率高、品质优良、多抗性突出的适合温室、大棚、露地不同生态类型的蔬菜优良品种。
针对我区主要蔬菜种子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开展了标准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研究,制定出12项蔬菜种子生产技术规程,通过该技术示范应用蔬菜种子平均亩产量比项目实施前增加15%,标准化生产集成技术的普及率达到94.8%,带动农民户均增加5000元以上。
四、与国内同类技术比较
选育出的新品种通过三年示范推广与国内同类品种相比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且多抗的特点。丰富了宁夏蔬菜种植的花色品种。制定的12项蔬菜种子生产技术规程,该技术在区内*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项目技术针对性强,适宜在区内外蔬菜种植区域应用。
五、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1)通过收集国内外及本地主导品种种质资源,采取传统育种与现代分子育种技术手段相结合,选育出抗性强、耐储运的优良番茄、辣椒、西甜瓜等蔬菜新品种15个,丰富了宁夏蔬菜花色品种。(2)制定了12项蔬菜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填补了宁夏蔬菜种子生产无技术标准的空白。
六、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
本项目针对宁夏蔬菜自有品种及适宜外运内需的品种少,蔬菜繁制种种子生产产量不高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示范研究,通过三年的实施,筛选出适合耐长途运输、口感佳、品质好、抗性强、产量高的15个瓜菜新品种,试验总结出了12项蔬菜种子生产技术标准,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通过示范应用,上述成果可在宁夏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
2013年-2015年,该项目共计产生新增产值4.92亿元,新增利税3.06亿元,其中,选育出15个丰产性好、商品率高、品质优良、多抗性突出的适合温室、大棚、露地不同生态类型的蔬菜优良品种,其中,番茄5个(卫红14号、卫红16号、卫红18号、卫红39号、卫红41号)、茄子2个(卫茄3号、卫茄7号)、辣椒3个(卫椒1号、卫椒2号、卫椒4号)、西瓜2个(卫瓜12号、卫瓜34号)、甜瓜3个(卫甜瓜3号、卫甜瓜10号,卫甜瓜25号),上述新品种经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全区示范推广。截止2015年累计推广面积达18.71万亩,新增产量17551.3万公斤,新增产值13965.4万元,新增利税8685.2万元。选育的新品种除了满足国内蔬菜种子市场外,还向中东、欧洲等国家地区出口,出口创汇1350万美元。
三年来,通过开展蔬菜种子生产农艺栽培技术试验示范110项,总结制定了《菜豆种子繁育技术规程》、《番茄杂交种子生产技术规程》、《辣椒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南瓜杂交种子生产技术规程》、《韭葱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等12项蔬菜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经自治区技术监督局审定作为宁夏地方标准发布实施,12项蔬菜种子生产技术累计推广面积47.22万亩,新增产量2239.1万公斤,新增产值35232.2万元,新增利税21910.2万元(详见经济效益报告)。
蔬菜制种产业是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也是全区农业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选育出的瓜菜新品种,既可满足区内蔬菜种植花色品种,又可在周边区域推广。蔬菜种子生产技术达到区内*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项目技术针对性强,适宜在区内外蔬菜种植区域应用,不仅为宁夏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极大地丰富人民群众的菜篮子,改善了人们膳食结构,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