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宁夏技术市场
欢迎来到宁夏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创办时间: 单位属性:985工程院校 所在地区:湖北武汉市 相关行业:生物医药,通用零部件,通信

联系人:

登陆后向院校管理员咨询
加入院所

研究机构

  •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97人
    研究领域:通信 研究方向:
    机构简介: 展开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测绘学科惟一的一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989 年初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摄影测量与遥感及大地测量专业的相关实验室为基础开始筹建,并在当年由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成立; 1991 年世界银行贷款启动,成为世界银行在中国的七个 跟踪示范实验室之一; 1992 年国家测绘局投入开放研究基金,实验室正式对外开放; 1995 年通过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国家测绘局组织的联合验收; 2004 年,在国家科技部等部委召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20 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实验室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获“金牛奖”。2000年、2005年、2010年,实验室在国家科技部开展的评估中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 实验室主任为龚健雅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李德仁院士。实验室遵循适度发展规模,并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拓展研究方向,不断引进高水平人才。实验室有固定人员97人,其中,研究人员86人。研究人员中,院士7人;教授57人,副教授25人;博士学位67人,45岁以下中青年科技人员46人。目前所设的研究室有:航空航天摄影测量、遥感影像信息处理、空间信息系统、精密空间定位理论与技术、3S 集成与空间信息服务、多媒体通讯以及海洋监测与数字工程研究中心等。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应是相关领域“国家队”的要求,遵循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宗旨,实验室团结一致,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不断进取,以活跃的学术思想、显著的科研成果、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和广泛的学术交流,使实验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测绘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中心之一。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高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73人
    研究领域:水污染治理,其他新能源 研究方向:
    机构简介: 展开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12月批准依托武汉大学建设,2006年10月通过国家科技部建设验收,2008年、2013年通过国家评估。目前,实验室主任为谈广鸣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王浩院士。实验室主要进行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设有五个研究方向:(1) 水资源时空演变规律;(2) 水资源高效利用及环境效应;(3) 河流水沙运动与调控;(4) 高坝大库系统风险与安全;(5) 水电站安全运行与控制。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3人,流动研究人员26人,技术与管理人员4人。在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3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3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人,有2人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国际学术组织或学术刊物任职19人次。实验室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固定研究人员中,教授36人,副教授7人;27人具有国外连续一年以上研究或学习经历。实验室主要进行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设有五个研究方向;通过研究,取得了包括“变化环境下巨型水库群洪水资源调控关键技术”、“灌区土壤水盐精量调控理论与应用”、“河流复杂水沙过程模拟及调控”、“水电工程高坝大库系统特性演化与安全控制”、“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过渡过程与控制”等代表性成果在内的创新性科学研究成果,促进了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领域的科技进步,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科学技术整体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04年以来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多项,其中主持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与自然科学奖25项,其中一等奖14项;出版学术著作50多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60多次。每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在开放合作与交流方面,实验室每年举办/承办1-2次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每年派20余批研究人员到国外讲学、进修、参加学术会议、项目合作等,国外专家、学者来实验室讲学、访问40余批,150余人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荷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58人
    研究领域:其他医药与医疗 研究方向:
    机构简介: 展开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4年11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2005年3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实验室主管部门为国家教育部,依托单位为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实验室主任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建国。实验室的总体定位为:病毒学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旨在瞄准病毒学前沿,夯实病毒学基础,开展原创性研究;面向病毒学领域前沿,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取得标志性成果;围绕国家需求和人类健康,为防治病毒病提供技术支撑。实验室的发展目标为:国际知名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病毒学研究中心,病毒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围绕国家战略目标、紧扣国际科技前沿、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以引起重大和突发传染病的病毒(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疱疹病毒、艾滋病毒、手足口病病毒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病毒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从分子、病毒、宿主细胞、机体和人群等不同层面上,研究病毒感染的分子过程及其伴随的生命现象,阐明病毒感染、免疫与致病的分子机理,揭示病毒病的流行规律,完善我国病毒资源与信息库,发展病毒病诊断与防治新技术。凝练四大研究方向:1)病毒遗传变异与分子流行病学;2)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3)病毒的免疫与致病机理;4)病毒病的防治基础研究。在病毒学研究领域形成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特色和优势。实验室自建设以来,在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病毒的入侵与复制机制、病毒的致病与免疫机理、病毒学研究的创新技术与病毒病的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096篇,包括:Cell, Science, Lancet, PLoS Med, PLoS Pathog, Mol Cell, PNAS, Emerg Infect Dis, FASBE J, J Virol和J Immunol等,主编和参编学术著作26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9项。
  •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31人
    研究领域:其他农业牧业 研究方向:
    机构简介: 展开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10月13日获得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共建。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现有固定人员3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4人,共计教授17人,副教授5人,已形成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学研究队伍。武汉大学水稻研究历史悠久。水稻的遗传和发育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一直进行水稻生殖与发育、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先后在红莲型、马协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新质源的发现与利用、光敏核不育系研究与开发、水稻生殖生物学与细胞工程、野生稻资源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每年发表SCI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和品种保护10多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湖北省突出贡献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10多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0多部,并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实验室针对目前杂交水稻可持续发展中的若干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为我国粮食可持续增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现主要开展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1)水稻杂种优势机理研究;(2)水稻发育与育性机理;(3)杂交水稻种质创新与基因发掘;(4)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5)杂交水稻发育与种子学研究;(6)杂交水稻超高产生理生态研究。在朱英国院士的带领下,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为各位有志之士立足国内,面向世界,为各位有志之士一流的研究平台和服务。
  • 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60人
    研究领域:软件 研究方向:
    机构简介: 展开
    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Multimedia Software,简称NERCMS)于1996年1月23日批准组建,主要从事多媒体软件领域内的研发以及人才培养。中心依托于武汉大学建设,1999年以全优成绩通过验收,2002、2007年以优异成绩通过运行评估。 中心组建旨在: ① 通过承担国家多媒体软件领域重点科技研发项目,提供一流的工程化技术成果; ② 针对多媒体软件发展中的基础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进行技术突破和工程化研发。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为软件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③ 通过中试基地建设,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 ④ 通过开设的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点和通信与信息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两个硕士点,培养和造就多媒体通信和软件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 近五年来共承担研发任务91项,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在技术研究方面,承担23项国家级科研课题、25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在成果转化方面,承担41项企业委托的研究和研制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 目前中心拥有独立的科研和办公用房3000多平方米,通用服务器系统和网络设备、大型软硬件设计和测试平台、大型软件分析与设计建模平台、网络数据库平台、软件测试平台等设备以及通用和辅助设备总价值 700多万元,具备较好的科研及成果转化支撑条件。
  • 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50人
    研究领域:通信 研究方向:
    机构简介: 展开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始建于1998年1月,以卫星定位导航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及“高精尖”人才培养为主,目标瞄准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与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需求,充分利用武汉大学在卫星导航相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及基础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优势,研究与跟踪国际卫星导航系统、终端及应用服务等方面的前沿关键技术;形成发展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应用的探索、实验与开发基地;促进卫星导航技术与应用的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卫星导航专业技术人才,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平台。中心目前包括: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研究部、“卫星导航与定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导航与位置服务”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及教育部“卫星导航联合研究中心――系统技术分中心”和“中国大陆态构造环境监测网络联合研究中心――数据系统分中心”等研究基地,拥有国内一流的卫星导航软件、硬件研发平台。 中心目前主持和参加国家863项目7项,973项目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项,欧盟FP6等国际合作计划多项,主持国家、国防科工委、科技部、教育部、湖北省等科研项目30余项,承担各类工程项目200余项,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0余项。
  • 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46人
    研究领域:软件 研究方向:
    机构简介: 展开
    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英文名: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China)依托武汉大学,实验室以“开放、流动、联合、竞争”为建设方针,努力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科研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与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多次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来室作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并选派学术骨干赴国外学习深造。实验室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每年可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100名左右,并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实验室主体研究方向为“互联网上的软件工程”,主要研究内容为:互联网上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互联网上软件产业、信息产业基础设施中的关键技术与标准、软件开发与服务平台;典型应用领域软件示范系统的开发。 2、历史沿革 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武汉大学,于1985年9月经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筹建,于1989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2002年评估之后,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及领导班子进行了换届和调整,2002至2006年是实验室快速发展的阶段。实验室围绕“网上软件工程”主体研究方向,开展理论、方法、技术、标准、基础设施以及典型应用等研究,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高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近5年来,共承担和完成科研项目122项,经费6940.825万元,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846篇,其中三大检索 513 篇次。出版论著、译著10本,获省部奖10项。在合作交流方面,与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广泛联系,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3次,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来室作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135人次,选派学术骨干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270人次,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31场。 3、学术队伍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毅院士,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陈火旺院士,实验室主任刘经南院士。2006年5月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电气工程与计算机工程系许承瑜教授出任主任,常务副主任何克清教授。实验室现有固定科研人员46名,其中教授29名,副教授6名,副研究员1人,讲师、助教6人,管理和技术人员4人。
首页1 尾页 到第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

网站访问量:               网站在线人数:0              技术支持: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