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单位:来源网络
摘要:
曹有龙在试验田查看枸杞育苗及生长情况 受访者供图
曹有龙带领团队常年驻扎在人迹罕至的地区,他们先在中宁县的戈壁滩上成功种出6000亩枸杞,随后又在吴忠市红寺堡区、宁夏中卫市玺赞枸杞庄园顺利育出“一片红”。历经7年时间,他们成功实现了让枸杞“上山”的目标。
世界枸杞看中国,中国枸杞看宁夏。在宁夏,一提到枸杞研究,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人。
他长期从事枸杞新品种选育及栽培工作,带领团队搭建起国家级枸杞研发平台,建成世界唯一的枸杞种质资源圃,获得国家新品种保护10个,审定良种3个,其中“宁杞7号”累计推广种植面积108万亩、产值200亿元。
最近,他的团队传出好消息。历经10年,他和团队绘制出世界首个枸杞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注释出716个枸杞特有基因,研究成果于6月3日在英国学术期刊《自然》子刊《通讯—生物》上发表,这标志着宁夏枸杞基础理论研究已站到了世界最前沿。
他,就是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研究所所长曹有龙。
今年“七一”前夕,“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表彰名单公布,曹有龙榜上有名。“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太多了,我愈发有种如履薄冰的敬畏感。如何能让更多重大的科技成果落户宁夏,这是我最看重的事。”他说。
幼时便对枸杞情有独钟
曹有龙出生在宁夏中宁县,这是一个枸杞种植历史超过600年的地方,有着“中国枸杞之乡”的美誉。
“小时候,我就很喜欢枸杞,常跟小朋友到地里玩,拣大的枸杞吃,觉得非常甜。”曹有龙回忆道,“那时,我观察到枸杞有红的还有黄的,有的上面还长了很长的刺。它们怎么长得如此不同,我很好奇。”
1983年,曹有龙考入四川大学生物系,专业是植物学。带着儿时未解的疑惑,他特别专注于植物生理形态和植物遗传方面的学习,基本弄清了枸杞形态各异的原因。
4年后毕业回到家乡,曹有龙被分配到宁夏农林科学院,从事土壤肥料和栽培方面的研究工作。然而,他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无法胜任当时的科研工作,于是决定继续求学。
曹有龙一路刻苦钻研,终于在2000年取得了四川大学博士学位。求学期间,他的研究涉及植物细胞、基因等领域,并且一直都把枸杞作为实验对象,由此全面掌握了枸杞的特质。此后,他又在香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进一步深造,这些经验都为他之后的枸杞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学业有成的曹有龙开始在业界崭露头角,他收到了很多单位抛出的橄榄枝。除了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连美国高校也向他发来博士后的邀请函,条件都相当优厚。
然而,曹有龙最终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吃惊的选择——回原单位。
“研究了这么多年枸杞,我割舍不下,还是想回来干点啥。”曹有龙笑着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宁夏枸杞的发展用曹有龙的话说,可谓是“举步维艰”。到了1994年,宁夏全域内种植面积还不到3万亩。彼时,老一辈的研究工作者大多受知识、设备和技术限制,难以对枸杞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宁夏枸杞的发展难题。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