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欢迎来到宁夏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常见问题  关于我们
成果
成果 专家 院校 需求
微信公众号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详细页

兰州大学优质科技成果推荐系列一

发布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单位:来源网络

分享到:

摘要:

本期精选兰州大学5项先进、适用、可转化的生物制药领域科技成果。

 

01、成果名称:基于结构优化的抗肿瘤药物研发

 

成果简介: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抗癌药物的研发是药物研发的重要领域。中国药企的研发重点已从仿制药转向创新药,其中抗肿瘤药物一直处于这一转变的前沿。从2018年至2020年8月,国家共批准44款抗肿瘤新药,其中12款由中国本土开发。截至2020年1月,我国共有821款处于不同临床开发阶段的抗癌候选药物,根据作用靶点和机制的不同分为三大类:免疫肿瘤药物、靶向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其中404款为me-too/me-better,359款为first-in-class(FiC)药物。

 

本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基于结构优化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非专利药的制备工艺开发研究。

 

02、成果名称:胶原蛋白类抗体肽检测试剂盒

 

成果简介:胶原蛋白是纤维化、动脉硬化、关节炎、肿瘤等影响重大的疾病的关键生物标记物。纤维化是许多慢性炎症疾病的常见病理学表现,几乎存在于人体所有的组织中,而I型胶原蛋白在组织损伤部位的过度富集是纤维化的重要原因。

 

在动脉硬化中,胶原蛋白的过度降解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从而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II胶原蛋白的过度降解,被认为是关节炎的关键诱因;而IV胶原蛋白的大量降解,在肿瘤的发展与转移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我国有大量的纤维化、动脉硬化、关节炎、肿瘤患者,面临巨大的健康风险,及早诊断及早治疗这些疾病是我国的重大健康需求。

 

03、成果名称:青藏高原功能性乳酸菌(益生菌)种质资源的开发与产业化利用项目

 

成果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大健康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正如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财富第五波》中写道,继蒸汽机引发“机械化时代”以及后来的“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和最近的第四波“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当前已经到来的是“健康保健时代”,而健康产业也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

 

乳酸菌作为一类重要的益生菌在国外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医药、轻工业、畜牧业、农业和化妆品等领域。目前益生菌的产品种类主要包括益生菌发酵食品,益生菌保健品及益生菌原料。近年来,益生菌生物保健产业在国外得到了快速发展(如助消化,治疗炎症,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提高免疫力,降血脂,降血压,婴幼儿保健,妇女保健等)。

 

据欧睿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益生菌产品市场规模达到360亿美元。全球益生菌产品中,保健食品与药品占比8.6%,预计2020年全球益生菌膳食补充剂的市场价值将达到88亿美元。中国产业调研网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国益生菌产业每年以高于15%的增速快速发展,预计2022年将增长到896亿元,现处于快速增长期。其中90%以上应用于乳制品工业,而且菌种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因此,国内在乳酸菌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目前国际上开发的乳酸菌产品其乳酸菌种质资源主要源自低海拔常规环境。

 

04、成果名称:长效促血小板生成素模拟肽-人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

 

成果简介:长效促血小板生成素模拟肽-人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药物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类新药项目,目前项目已基本达到新药申报标准,且该项目可在后续申报的任一阶段实现成果转让。该融合蛋白药物可用于治疗化疗、骨髓移植、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等多种疾病均可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相对于已批准药品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临床医疗中,常遇到因恶性肿瘤放疗和化疗、血液病(如肝炎,艾滋病)、以及骨髓移植等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第一代的促血小板生成素(TPO)药物包括人源的 TPO 重组蛋白(全长)和聚乙二醇化 (PEG)的人 TPO 重组片段。在动物试验和人的初期临床研究中,两者均能有效地治疗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包括免疫特发性的,或由放疗和化疗引起的,以及由艾滋病病毒和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但是在多次使用此类药物后,有些病人的体内会产生针对自身内源 TPO 蛋白的中和性抗体,从而破坏人自身内在的血小板产生系统,导致严重的出血症状。因此在美国第一代 TPO 药物很快被停止临床应用,而我国目前仍在使用沈阳三生的第一代 TPO 产品。

 

05、成果名称:结直肠癌粪便微生物组早筛试剂盒

 

成果简介:结直肠癌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2018年在中国380万新增癌症病例中其发病率在男性中排第四,女性中排第三,在全球范围排第二位。如果能在早期检测到结直肠癌病变并治疗,则患者存活率超过90%,而晚期则降低至13%,因此肿瘤早筛是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最有效的手段。

 

目前,结肠镜是确诊的金标准,但它会引起恐惧,尴尬,参与率低,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不适合早筛。粪便隐血试验虽然简便经济,但具有较高的假阳性率。而多靶点分子筛查技术,则价格昂贵,对腺瘤诊断效果差。

 

因此,需要开发灵敏,经济的无创筛查技术来改善现状。研究证明肠道微生物群与结直肠癌的发展密切相关,可用作诊断生物标志物,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并且可以通过患者粪便进行检测。

 

此外,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普及,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生物信息学可以深入挖掘数据信息,建立诊断模型,可以提高诊断准确度,数据表明基于神经网络等算法的人工智能模型可以达到80%以上的准确性,使患者受益,在此基础上利用定量PCR技术可以达到快速诊断的目标。本课题拟通过基于临床样本数据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来分析肠道微生物组数据,识别潜在的标志物,开发早期诊断试剂盒,预测并发现早期病变,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

网站访问量:               网站在线人数:0              技术支持: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