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单位:来源网络
摘要:
千百年来,奔涌的黄河给宁夏带来了枸杞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鲜艳的枸杞也塑造了杞乡儿女勤劳朴实、踏实苦干的品质。宁夏是枸杞的发源地和原产地。可是在悬崖边,在黄河畔,在无人荒野,一棵棵枸杞古树却沉默地倒下,与之相伴的百载沉淀也徐徐消弭。每一棵古树都是一本书,沧桑的树皮上留下了百年的历史沉积,也镌刻着杞乡人与枸杞相伴相存、互利互惠的印记,形成了独特的枸杞文化。
回娘子非物质文化遗产枸杞栽培传承人胡忠庆,是伴随着中宁枸杞传统栽培技术长大的,对枸杞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扎实的栽培知识。1982年,25岁的胡忠庆从宁夏农学院园林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宁县委工作,1983年被调到中宁县枸杞生产管理站工作,从此便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枸杞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胡忠庆在幼龄枸杞整形修剪技术上,突破传统经验,在枸杞生长季节对强壮枝进行短截修剪,培养了幼树的骨干枝,从而快速扩大了树冠。短截的强壮枝,15天左右新生多枝条,其主枝延长枝,能生长出2-3条结果枝,全部结果,提高了幼龄枸杞当年产量。
针对强壮枝强化修剪试验,树冠增长快、主干支撑弱的特点,胡忠庆采取加设主干支撑棍的方法,解决了树冠留枝量过大、主干弱的矛盾,快速提高了枸杞产量——枸杞产量逐年递增:由第一年增速53.1%,第二年增速68.3%,第三年增速到142.8%——到了第四年,枸杞亩产达到284.6公斤。栽后1-4年优等品枸杞出等率,平均超过60%——这在枸杞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枸杞不仅富了农民,还绿了荒山,身为回娘子传承人胡忠庆就是亲历者。怀揣对枸杞浓厚的情感与梦想,宁夏非物质遗产枸杞传承人胡忠庆大师自2012年开始与回娘子展开合作,致力于“好枸杞”的研发和开发,栽种他心中的枸杞,他坚信好枸杞是种出来的。于是胡忠庆带着人扎根在中宁,追逐着他的枸杞梦。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