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欢迎来到宁夏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常见问题  关于我们
成果
成果 专家 院校 需求
微信公众号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详细页

美国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机器人入侵”?

发布时间:2016-11-09 00:00        发布单位:未知

分享到:

11月9日消息,据财富杂志报道,机器人有可能变得非常聪明,现在已经可以更快的速度为汽车喷漆或制造运动鞋。而美国要想继续领导机器人世界,一种可行方案就是投资于教育。随着机器变得越来越聪明,培训更多能够操作机器人的工人已经刻不容缓。这是120位机器人专家在周一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得出的结论。


这篇报告名为《机器人路线图(Roadmap to Robotics)》,旨在简要向美国政府介绍机器人发展的现状,以便政府能够制定更好的计划应对未来挑战。报告由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多所大学共同发起,由来自私人部门和学术机构(比如卡内基-梅隆大学、佐治亚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耶鲁大学)的专家执笔。

2009年公布的《机器人路线图》报告促使美国国家机器人学研究会(U.S National Robotics Initiative)诞生,它大力支持该国机器人研究。举例来说,其1个研究项目专注于使用机器人识别老年痴呆症患者的面部表情。由于肌肉活动减少,这些病人已经失去了向其他人传递情感的能力。

以下是最新《机器人路线图》报告中最有趣的发现:

1.机器人不会取代美国工厂工作,但其他国家会

报告作者们称,不要担心机器人会取代你的工作,机器人及相关技术将会增加美国就业机会以及全球竞争力。利用机器人处理重复性的繁重任务可以帮助蓝领工人解脱出来,预防他们患上背部疼痛、腕管综合征等疾病,那会缩短他们的职业生涯。当然,所有机器人和机器人控制系统都需要人来操作,这会促使更多新的岗位出现。

但是对于美国来说,一大挑战在于许多美国工人没有与机器人并肩工作的技能。为此需要向机器人和技术教育领域投入更多资金,以便填补这个技术鸿沟,帮助复兴美国制造业。

相较于美国来说,中国、韩国、印度以及日本等国家已经开始向技术教育领域投入更多资金,特别是在机器人和制造业领域。这种差距可能导致其他国家利用最新、最好的工厂机器人推动制造业进步,而美国将进一步落后。

报告中称:“我们的外国竞争者正利用同样的技术创新侵蚀美国的技术优势,有时候这些创新的劳动力成本更低。美国制造业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2.有些公司严重夸大医疗机器人的能力

在机器人被应用于医院中,帮助医生进行手术和其他任务前,依然有许多工作需要完成。目前,有几家公司宣称他们的机器人堪称医疗保健专家,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作者们称,向医院推销机器人的公司必须能够保证兑现他们宣传的承诺。不幸的是,许多医务人员往往只有相当低的技术素养水平,这个漏洞恰好被许多公司利用。

有些乡村医院正为低水平技术付出太多代价,因为某些企业严重夸大了他们的医疗机器人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欺骗甚至导致病人受到伤害。

作者们建议技术专家和医疗机器人公司以更透明的方式推销自己的机器人,比如它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且正确教育医务人员如何使用它们。

3.在未来15年,机器人可自由递送任何产品

今天的机器人在爬楼梯的同时想要保持平衡很困难,而未来机器人将可以围绕城区奔跑。报告作者们认为,随着硬件成本的持续下降,再加上更强大计算机的诞生,公司将可以开发出远比当前更先进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将不再配备机械肢体,而是堪比幼儿的灵活身体。

在未来15年中,机器人将可在完全开放和不熟悉的空间自由、自主移动,而无需再被限制在工厂车间中的有限空间中,它们将可以与周围环境进行理性互动。鉴于这种先进的物流能力,作者们认为将出现专门递送包裹的小机器人、能够移动重物的仓库机器人,以及能够递送商品的无人驾驶卡车和飞机。

此外,无人驾驶汽车技术也将取得巨大进步,这些机器人汽车将拥有堪比人类的驾驶技能,且机器人司机驾车会比拥有1年驾龄的人类司机更加安全,行为也更加可以预测。

4.机器人也需要学习,否则将被淘汰

尽管现代机器人在了解周围环境方面越来越好,且可在封闭区域自由游荡,但未来机器人将更棒。这些机器人不再需要人类编程或训练它们,相反它们可以自己了解任务,并基于周围环境和具体场景改变行为,比如无人驾驶汽车会在暴雨中减速行驶。

未来机器人也需要快速学习,否则将不再值得购买。如果它们拥有与现代计算机(5.6年)或工业设备(10.5年)相等的寿命,研究人员需要确保它们能够持续学习,并以人类期望的方式去适应环境。

现在,有关更先进机器人的寿命还没有太多研究。更多研究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如何操作机器人或机器人系统,并与它们互动。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

网站访问量:               网站在线人数:0              技术支持: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