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宁夏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李国旗

李国旗

其他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宁夏大学生态与生物资源开发联合研究中心  无

研究领域:植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1336人访问过此专家

分享
赞(0)

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成员(排名前3位)承担过自治区级以上科研项目(课题)、熟悉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等自治区级创新载体的建设要求、管理流程、运行规范,熟悉科研条件建设中科研仪器设备专业用途和相关设备询价、具有从事国际科技合作工作背景,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成员承担过自治区级以上国际合作项目、熟悉职称评审基本政策、

专家类型:技术专家

所在单位:宁夏大学生态与生物资源开发联合研究中心

职称:正高级

学科类别:理学,林学,生态学,技术专家

李国旗,博士后,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生态学会理事。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奖通讯评审专家和”973“项目通讯评审专家。1988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学植物学专业,2000年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2003年博士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2004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借聘一年,2007年在中国林科院博士后出站,2008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一年。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9项,获省部级等各类奖励6项,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4和第5),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奖励。出版著作1部,参编著作2部,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专利1件,克隆了罗布麻的CHS基因并被GenBank数据库收录。鉴于西部地区荒漠化防治工程的科技问题和国家需求,长期从事荒漠区植物资源学、生态恢复和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估的基础研究和和技术研发,取得成绩如下: 1. 土壤种子库与植物的繁殖对策 荒漠草原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荒漠草原植物具有独特的生态适应对策。围栏与未围栏情况下,植物繁殖对策的变化必然导致土壤种子库的改变。研究土壤种子库与植物的繁殖对策,揭示植物如何权衡两种繁殖方式提高适合度,如何以最佳的资源分配格局来适应环境,还能为荒漠草原的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和植被恢复提供研究基础,尤其可以为草原补播的草种选择提供指导。 2. 退耕还林草生态效应定量评估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典型区域——盐池县为例,进行退耕还林草生态效应定量评估。以最大化植被指数(MNDVI)和年平均植被指数(YMNDVI),并结合盐池县的降水数据,分析了1999-2006年间MNDVI和YMNDVI的变化。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宁夏盐池县1999年以来整体生态环境处于好转状态,虽然有部分年份受严重干旱影响出现植被退化,但整体上地表植被开始增加,生态环境开始改善,已扭转了20世纪90年代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并开始显露出一定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 罗布麻的基础研究 我们在2004年就开始对生态经济型植物罗布麻进行研究,从应用方面,如育苗栽培、病害防治等,到基础研究方面,如抗旱耐盐机理、光合生理、CHS基因克隆与分子进化、遗传多样性和黄酮累积规律等都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罗布麻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对罗布麻根、茎、叶解剖结构研究,明确了罗布麻生态适应性与其结构的一致性;研究了盐碱胁迫下罗布麻渗透调节物质和过氧化物酶系,提出罗布麻耐盐碱的阀值;研究了罗布麻叶片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等生理生态因子,阐明了罗布麻的光合特性;开展了罗布麻组培快繁及人工育苗栽培技术研究,建立了罗布麻组培快繁及人工育苗技术体系;研究了罗布麻遗传多样性;首次克隆了罗布麻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HS)并被GenBank收录;开展了罗布麻有效成分积累的动态监测,掌握了罗布麻总黄酮积累规律,提出了罗布麻最佳采收期和采收部位。 4. 罗布麻产业化技术研发 罗布麻是一种抗逆性极强的植物,也称野茶。作为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罗布麻抗盐耐旱、耐寒耐热抗风沙,其叶片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是罗布麻降压片的原料药,其茎杆纤维所制成的精干麻是高档纤维,被称为“野生纤维之王”。新疆有句谚语“高血压,不用怕,一年三斤罗布麻”。罗布麻茶在新疆罗布地区具有悠久的饮用历史,这也是新疆多百岁老人的原因之一。目前新疆的阿勒泰戈宝茶股份有限公司在罗布麻产业化方面走在前列,经测定该公司种植的罗布麻黄酮含量达到2.38%,而药典中记载的只有0.6%,因此该公司把自己种植的罗布麻称为 “戈宝麻”。而我们的研究证明生长于宁夏的罗布麻,黄酮含量普遍都在4%左右。由此可见,宁夏是适合生产高品质罗布麻茶的地区。2017年,他们课题组和银川育新枸杞种业有限公司合作,尝试炒制罗布麻条形茶并取得成功。这为罗布麻的产业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

网站访问量:               网站在线人数:0              技术支持: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