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宁夏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周晓宇
返回首页

周晓宇

所在地:南京南京

咨询客服

研究方向 与用例,设计模式,软件体系结构有关的逆向工程与再工程研究

个人简介

1972年生。1998年起在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任教,主要从事软件逆向工程与再工程、程序设计语言、软件测试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参加过多项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重点预先研究项目、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与Intel、华为等国内外大型IT企业的合作项目,工作涉及程序分析与切片技术研究、白盒测试工具研制、软件性能分析工具研制、编码规范制定、编码风格检查及程序错误侦测技术研究等方面。目前主要从事与用例、设计模式、软件体系结构有关的逆向工程与再工程研究。曾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7次获得省部级奖励。曾承担“程序设计语言原理”、“并发程序设计”等研究生课程和“编译原理”、“模糊数学”等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自98年起参与历次“全国程序设计语言发展与教学学术会议”的主办工作。科研项目[1]面向软件可信性演进的软件测试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90818027).2009–2012.参加[2]基于程序切片的软件测试优化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803007).2009-2011.参加[3]高可信软件的测试与评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0633010).2007-2010.参加[4]网络计算环境下的Web应用软件测试模型及相关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412003).2004-2006.参加[5]软件设计模式的形式化描述及程序代码识别技术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BK2006094).2006-2008.负责[6]基于Agent的邮件特征提取及其在垃圾邮件识别中的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503020).2006-2008.参加[7]软件测试技术与工具研究.江苏省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KJS02009).2004-2005.负责[8]高维稀疏矩阵降维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303024).2004-2004.参加获奖[1]软件分析测试与算法优化的模型、方法与技术,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7年[2]软件质量保证支撑系统SQAS,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5年[3]软件分析度量与测试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5年[4]程序分析与测试技术研究,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4年[5]嵌入式软件测试支撑系统ETS,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3年[6]Ada逆向工程与软件维护支撑系统ARMS,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1年[7]Ada程序分析与理解系统APAUS,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8年论文[1]WentaoMa,XiaoyuZhou,XiaofangQi,JuQian,LeiXu,RuiYang.IdentificationofDesignPatternsUsingDependenceAnalysis.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oftwareEngineeringandKnowledgeEngineering(Seke2012).Accepted.[2]BinxianTao,JuQianandXiaoyuZhou.Side-EffectAnalysiswithFastEscapeFilter.theACMSIGPLANInternationalWorkshopontheStateOftheArtinJavaProgramAnalysis(SOAP2012).Accepted.[3]王璐璐,李必信,周晓宇.一种有效的全路径剖析方法.软件学报,2012.6期.[4]周晓宇,钱巨,陈林,徐宝文.基于形态分析识别设计模式中的集中管理式聚集.软件学报.2010,21(11):2725−2737.[5]XiaofangQi;XiaoyuZhou;XiaojingXu;YingzhouZhang;SlicingConcurrentProgramsBasedonProgramReachabilityGraphs.In:Conferenceofthe10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QualitySoftware(QSIC),2010:248–253.[6]尹恒,周晓宇.一种恢复状态模式的状态转换图的方法.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0,38(1):71-73.[7]周晓宇,徐宝文.一个设计模式自动识别技术研究框架.计算机科学.2009,36(5):124-128.[8]ZHOUXiaoyu;QIANJu;CHENLin;XUBaowen.AutomaticIdentificationofUseCasesfromCodes:AUser'sGoalDrivenApproach.WuhanUniversityJ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

网站访问量:               网站在线人数:0              技术支持: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