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聚乙二醇偶联双抗癌药突破性临床新药和小分子免疫治疗癌症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1987.9-1991.7 北京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理学学士1991.8-1994.7 四川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理学硕士(从事聚硅烷单体和高聚物的合成及聚硅烷高聚物光物理的研究)1997.8-1998.5 University of Texas at El Paso (El Paso, TX, USA)化学系,研究生1998.8-2000.12和2006.1-2008.1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Madison, WI, USA)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分获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合成了三类对称性的非共轭的含氮有机化学结构。通过近红外电子光谱发现:在这些化合物经氧化后得到的单正离子自由基中存在着穿越这些非共轭化学结构的分子内电子转移)工作背景:1994.7-1997.7 四川大学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讲师(从事聚硅烷单体及高聚物的有机合成以及聚硅烷高聚物光物理、光化学与光刻胶的研究)2001.2-2006.1 Abbott Laboratories (雅培,Abbott Park, IL, USA)全球药物研发部癌症分部,化学家(从事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检查点激酶1抑制剂等癌症化学项目,项目负责人Hing L. Sham博士曾发明Ritonavir和Kaletra,均为HIV蛋白酶抑制剂,被美国FDA批准进入市场。此外,还从事过糖皮质激素受体调节剂糖尿病化学项目的研究工作)2008.1-2008.8 Sigma-Aldrich (Madison, WI, USA) SAFC Pharma,科学家(从事化学工艺研究)2008.9-2010.11 SRI International (斯坦福研究院,Menlo Park, CA, USA)生物科学分部,研究科学家(从事来自美国国防部的双吲哚环类反生物武器试剂项目的研究工作。项目负责人Ling Jong博士曾发明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药Targretin,被美国FDA批准进入市场)2010.11-2012.4 Onyx Pharmaceuticals, Inc. (South San Francisco, CA, USA)化学研发部, 科学家(从事化学工艺与高分子-抗癌药偶合体研究)2013.3至今 大连理工大学制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社会兼职 暂无研究领域(研究课题) 研究领域:纳米医学上世纪末期,Trouet和De Duve发现细胞的内吞途径可用于向溶酶体方向的药物传输。Ringsdorf提出了高分子-药物偶合体模型,即在一个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骨架上附载三种配件:水溶性的基团;通过连接链与骨架相连的药物;靶向配件如抗体、多肽、糖等,有助于将药物传输至病症位置或能与特定的生物靶位结合。Maeda随后发现了“增强渗透和保留”(EPR: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效应。纳米技术开始在健康科学中得到应用,由此形成了纳米医学这一新领域,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纳米药物传输系统(NDDS:Nano Drug Delivery System),用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包括脂质体乳膏、纳米悬浮物、高分子纳米颗粒、高分子治疗和用于基因传输的纳米颗粒等方向,具有极高的药用与商业价值。高分子治疗是纳米医学最为成功地领域,可进一步分为高分子-蛋白质偶合体、高分子-药物偶合体、高分子胶束和高分子药物。过去二十年来,在高分子治疗方向,已有十个高分子-蛋白质、多肽或多核苷酸偶合体被批准进入市场销售。这些成就极大地刺激了高分子-药物偶合体的研发,目前有很多个高分子-药物偶合体在进行临床试验,其中至少17个为高分子-抗癌药偶合体。在这些高分子-抗癌药偶合体中,聚乙二醇(PEG)、N-(2-羟丙基)甲基丙烯酰胺共聚物(HPMA Copolymer)、聚谷氨酸(PG)、多糖等被作为高分子载体,而小分子抗癌药则以喜树碱、阿霉素、紫杉醇和铂类等为主。大量的临床前试验与临床试验表明:高分子-抗癌药偶合体纳米靶向药物能大幅度地提高小分子抗癌药的疗效,并大幅度地降低其毒性,是对传统医化学的革命性突破,已成为药物研发的全新方向。高分子-抗癌药偶合体有一些普遍的特征:(1)高分子本身必须无毒、无免疫原性;(2)生物降解的高分子分子量应足够高以确保长效,而非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载体,分子量则必须小于4~5万以便在药物传输之后被肾小球过滤消除。高分子的分子量必须受到限制,以确保高分子-抗癌药偶合体体积足够小,能渗漏进入癌组织,从而被癌细胞内吞;(3)高分子载体要能携带足够的药;(4)在抗癌药运输到肿瘤部位的过程中,高分子与抗癌药之间的连接链必须稳定。但在高分子-抗癌药偶合体到达癌组织后,又能够以优化的速度放药。如果药物是通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